以文化人,文化强省。 11月9日,金秋成都。肩负着全省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更高的战略定位上审视和谋划四川文化改革发展,《决定》明确了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作为指导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出部署。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全省各族人民豪情满怀踏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新征程。 省委《决定》出台的过程,是进一步摸清新形势下四川文化省情的过程 专题调研是起草好《决定》的基础 从初稿的23000多字,到定稿的17000字,《决定》前后经历了12稿。 仔细比较初稿和定稿,上百处修改主要集中在文字的充实和完善上,政策框架和主体内容并无大的改动,这在我省重大文件出台过程中不多见。 吃透中央精神、突出四川特色、强调具体落实,成为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对《决定》高度一致的评价。 《决定》出台的顺利,源于对中央精神的吃透钻深和四川具体实际的准确把握。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10月在北京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宣告文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省委常委会迅速决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定。文件起草筹备工作迅速启动。 10月22日,省委书记刘奇葆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就研究贯彻落实中央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重要意见。会议指出,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把我省文化建设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要认真研究四川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着力重点、工作抓手、保障措施问题,力争在文化改革发展上走在前列。这为《决定》起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按照省委常委会统一部署,《决定》起草工作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紧锣密鼓地展开。 《决定》出台的顺利,源于对总体思路方向的正确把握。 从一开始,起草工作就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起草工作的重大问题。刘奇葆不仅亲自审定《决定》总体思路和文稿大纲,还对文件起草提出了许多具体而重要的指导意见。根据省委安排,成立了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和省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文件起草组。 “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改革发展,努力走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前列!”10月30日,刘奇葆在自贡调研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时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决定》出台的顺利,源于对四川文化省情的准确把握。 以调研为谋事之基,从8月中旬到9月底,一场扎扎实实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省直宣传文化系统派出9个调研组深入全省各地,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藏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艺繁荣、新闻战线阵地建设、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8个方面展开调研。 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省情大摸底。它让起草组看到了文化建设取得的6个方面成绩,也认识到了文化发展需要解决的10个方面问题。 让人感到紧迫的,一是全社会文化自觉还不高,二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四是文化创新能力还不强,等等。 让起草组同志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调研中大家认识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胜利中凝炼形成和大力弘扬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浓郁的 “感恩奋进”文化,已成为今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些调研所得后来被悉数写入文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推进文化均衡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凝炼形成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开展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专题教育等内容,成为《决定》中着墨最多、政策最实、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召开起草组第一次工作布置会,到初稿写成,只用了10多天时间。起草组同志坦言:“要是没有这次调研去准确把握四川文化省情,《决定》不可能将中央精神贯彻得这么具体、实在,不可能将四川特色体现得这么突出!” 省委《决定》出台的过程,是既讲好“普通话”又讲好“四川话”的过程 结合四川实际成为鲜明特色 旗帜鲜明的导向,指引四川站在更高的战略定位上审视和谋划四川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满足于讲好 “普通话”,更着力讲好“四川话”。在对落实中央文化改革发展“路线图”和“任务书”作出系统安排的同时,一系列四川文化建设的重大提法和政策构想精彩亮相。 谈奋斗目标,既特殊又准确。《决定》明确提出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相较其他省,不仅界定准确而且非常独特,既与四川文化的现实省情和发展前景相适宜,也能体现文化建设服务四川工作大局和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 谈指导思想,既凝练又全面。“五以”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注重社会效益为首要追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和“三并重”即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坚持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的提出,确立了我省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着力方位,对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谈发展战略,既互为依托,又相互融合。起草组同志坦言,之所以把“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五大战略”作为文化强省战略路径,主要是考虑到“加快”是文化领域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省委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前移文化建设工作摆位的决策意图;创新和融合,体现了对 “文化科技化”、“文化经济化”等重大趋势的主动顺应,指出了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演变走向;特色和精品,强调了文化建设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在于出特色、出精品。 谋定而后动。在阐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时,《决定》对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作了细化和充实,增加了许多体现四川实际的特色内容和“自选动作”。 起草组处有一份《决定》稿本,文中,凡我省独创的内容均以黑体字标出。仔细翻看,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结合四川实际、体现四川特色。 ——“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抓文化就是抓和谐”。调研中收获的这一重要结论写入《决定》后,得到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四个“抓”,体现了各级党委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凝聚起全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精神力量,值得大书特书。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是特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节中,《决定》在承接中央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贴近四川实际的“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 ‘感恩奋进’文化”、“培育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两项内容。 起草组同志回忆,第一次提出就获得了起草组一致赞同,征求意见过程中更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同,一致认为这是我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出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是特色。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节中,我省提出推行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打造“文化川军”、推出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品牌、实施川剧振兴工程、推进“巴蜀画派”建设等,社会各界纷纷反映“很四川,很实在”。 起草组同志回忆,初稿提法为“巴蜀风格、四川气派”,是刘奇葆建议修改为“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省委书记将四川文化建设发展放在中国文化、先进文化的大格局中进行比较,视野更加宏大。 ——“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和“推动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合并建设”是特色。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节中,我省明确将以史无前例的投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老百姓的文化民生幸福指数。 为啥要单独强调“标准化”和“合并建设”?起草组同志分析,眼下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布点”的主体工作正在加紧完成,下一阶段的建设重心转向“联网”。要把这些分散的文化服务点连接成一张统一运行的文化服务网,让全省各地群众都能够享受水平大体一致的基本文化服务,就必须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特别是要解决乡村文化设施多头管理、分散运行的问题,集中合并建设一个服务功能更强大、运转成本更节约的综合服务站点。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特色。《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机制”、“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园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等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举措。 ——建设文化产业 “一核四带”和“5+2”重点产业格局是特色。在贯彻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我省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区域和行业布局,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对细化、契合省情的政策举措。座谈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这一“自选动作”赢得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大家认为,此举优化了科学发展布局,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起草组同志透露,《决定》之所以把支柱性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不仅因为中央提出了这一奋斗目标,也是看到了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已具备实现的基本条件。去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2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03%。预计到“十二五”末,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2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有望提高到4%。如果“十三五”能够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省文化产业有望达到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占经济总量5%”的下限,“因此,提出这一目标,总体上是积极可行的。” ——“推动文化领域地方立法工作”是特色。《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特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我省对中央《决定》内容进行了“四川化”和“具体化”,明确部署了“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四项重点任务。 类似的 “特色”还有很多。“创新不少,具体实在!” 省委《决定》出台的过程,是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过程 充分发扬民主的共同智慧结晶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起草符合文化省情和时代特点的《决定》稿的重要保证。在省委常委会的领导下,《决定》起草过程成为一次汇聚民智、集思广益的生动实践。起草过程中,大家时而为一个新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而为一个新举措激动地鼓掌叫好。 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敲、一遍遍修改……《决定》走向完善的同时,起草人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提升。 初稿起草完成后,起草组先后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和召开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政策措施的“含金量”带来有力保障。11月1日下午和晚上,省委相关负责人两次召集省委编办、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就涉及政策进行对接和协调。在此之前,起草组与省级职能部门的对接更是不计其数。 作为《决定》的重要配套举措,我省关于加快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即将出台,其中14条政策涉及多个职能单位。相关负责人感叹:“如果不是思想一致、领会到位,是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协调完毕的。”起草过程中,职能部门常常主动对接,积极出谋划策,确保了政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11月2日,省委常委会专题审议文稿及其说明;次日,继续向各市州公开征求意见。 11月4日,省委书记刘奇葆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四川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586条意见汇聚而来,扣除重复意见后有357条。一条条意见建议凝聚着智慧,承担着责任,承载着期盼——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意见最集中的内容。有的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呼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有的以地沟油、苏丹红为例,建议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有的提出,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草组认真倾听,不断完善,《决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 对充实文化 “凝聚力”、“供给力”、“服务力”、“竞争力”、“创新力”、“推动力”内涵的呼吁,让《决定》既找准了抓手,又抓到了实处,呈现出全面贯彻与突出重点、把握精神实质与勇于改革创新并重的鲜明特点。 对“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科学管理”的突出强调,则让《决定》更加注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综合考虑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起草组对文件做出119处修改;报送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后,又提出73条建议,形成修改15处。 奋斗目标在广开言路中明确,改革发展共识在集中智慧中形成。11月9日上午,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一致审议通过《决定》。四川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行动指南正式出台。 目前,作为《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我省 “推动文化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已迈出可喜的一步——5件涵盖公共文化服务、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保护和文化市场等的文化法规正候选明年立法项目,成为近年来文化系统入选项目最多的一次。文化立法的刚性支撑,将为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决定》的出台,充分体现了省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实践中,《决定》开启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征程、奏响了文化建设的奋进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