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三年半过去了,位于唐家山堰塞湖区的北川县曲山镇漩坪乡、禹里乡等乡镇的许多群众,他们的“湖民”生活怎样?对于未来,他们又有什么期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北川县曲山镇楼房坪村,巨大的滑坡体将湔江拦腰截断,形成了震惊世界的唐家山堰塞湖,上游曲山镇、漩坪乡、禹里乡等乡镇的许多群众从此由“山民”变成了“湖民”。 地震后,群众不仅失去了家园,还深受交通不便之苦。三年多过去了,如今的“湖民”生活得怎么样?他们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对于未来,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记者近日走近堰塞湖旁边的村寨—— 梦想一:未来的“康庄大道”,任禹路何时能通车? 从北川县擂鼓镇出发,汽车驶过坑坑洼洼的擂禹路,经过两小时惊险颠簸,从海拔2100多米的冒火山上下来,在青山绿水间,一座小镇映入眼帘,这就是大禹故里——禹里。 擂禹路道路条件险象环生,但许多关内群众仍然选择了这条路出山。相较于从悬崖上凿出的任禹路施工便道而言,除了冬季大雪封山,擂禹路的路况更佳。 12月中旬,禹里乡党政机关将从乡文化馆拥挤的办公室搬进新办公楼。与此同时,乡信用社、邮局等公共服务也将从外地搬入,场镇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完善。 而作为地震中唯一被堰塞湖全部淹没的场镇,漩坪乡原场镇被深淹于湖底40米,新场镇坐落在海拔1250米的永吉村,漩坪由此成为北川海拔最高的场镇。高山之上的漩坪乡场镇夏季非常凉爽,漩坪乡的想法是,待任禹路通车后,通过招商引资,在这里打造一个夏季避暑胜地。 种种迹象表明,堰塞湖畔正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禹里乡处在堰塞湖的“尾巴”上,小镇的人们寄希望于将这里打造成未来堰塞湖旅游的起点。但现实的难题接踵而来:交通不便,阻碍了游客进来。现在进出关内外有三条路:擂禹路、任禹路施工便道和乘船。前面两条路山高坡陡,而水路又太费时。 群众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自力更生,许多村民重新过上了好日子。 在漩坪乡瓦厂村桐梓坝,村民马义书在外跑运输,妻子在家里经营小卖部,并代理农产品销售,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仅如此,马义书年过花甲的父母也没有闲着,精心打理着地里的蔬菜,一年收入几万元。“虽然堰塞湖淹了我们不少耕地,但只要勤劳,日子总会好起来的。”李德兵的话很质朴。 当地政府也在大力鼓励勤劳致富的群众。“每年,我们都会从并不宽裕的财政中,拿出钱来奖励那些勤劳致富的群众。”漩坪乡党委书记杨邦顺说。 现在,关内群众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任禹路何时通车?在他们眼里,任禹路将从根本上破解他们目前所面临的交通困局,它不仅仅是一条生命线,农特产品运输,外地游客进来,都指望着这条路,他们希望这条路成为未来的“康庄大道”。 杨邦顺说,今后五年,漩坪乡将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把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硬化村公路,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漩坪发展的瓶颈。 来自绵阳市重点办的消息是,任禹路将在明年8月基本贯通。对于这一消息,堰塞湖边的“湖民”们奔走相告。 梦想二: 靠山吃山,靠湖吃湖,群众想靠这片湖发展旅游 “禹里——堰塞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希望就在这里!”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进出场镇最显眼的位置。这句话清晰地透露出禹里人的心情:希望,就在脚下这片湖。在广告牌的背面,“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古镇”几个大字则清晰地指明了小镇的发展路径。 在石泉路,一家挨着一家的酒店、饭店已开门迎客。小镇的房屋已基本重建完毕,“我们准备统一风格,整体打造,将禹里打造成关内一个羌风浓郁的北川副中心。”禹里乡党委书记席增斌显得有些急迫。 三年灾后重建已经基本结束,在禹里乡仍能处处见到火热建设场景。在禹里场镇对面的山坡上,石钮观望亭和石钮公园正在修建;大禹纪念馆在地震当中被毁灭,如今,大禹文化广场已重建,而新的大禹纪念馆也正在规划设计当中,预计明年初动工。11月26日,禹里乡的“羌禹湖大酒店”正式开门迎客…… 虽然进出大山不方便,但许多人已做好了发展旅游的准备。 宋福兵,土生土长的禹里人,羌禹大酒店老板。2009年3月,靠着自己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积蓄和贷款,他投入60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酒店。经过三个月试运行,11月26日,酒店正式开门迎客。 可现在,宋福兵心里很纠结:路不通,酒店的入住率只有三成,还款压力很大。“只有节假日游客才会多些。” 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对于禹里的未来,宋福兵还是信心十足:“每次经过任禹路施工现场时,我都会多看几眼。”宋福兵说,今后的堰塞湖旅游,禹里肯定是接待中心。 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在堰塞湖边,不少群众也打起了堰塞湖旅游的文章。 漩坪乡石龙村村民张勇在村民眼中,是一个比较胆大的人。两年前,记者在堰塞湖码头见到他时,他在湖上开汽艇。如今,堰塞湖上仍能够看到他的身影。从“山民”到“湖民”的角色转变,张勇慢慢地学会了适应,他已融入水上生活。 如今,在被淹的原漩坪乡场镇背后的山坡上,张勇把家人的屋基集中起来,修建了一座600多平方米的新房,依托家门前那片堰塞湖最宽的水域搞农家乐。每天驾船游弋在家门口的堰塞湖上,张勇的内心不时掀起阵阵波澜,他想靠着这一湾碧水,打个翻身仗。 梦想三: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放眼望去,堰塞湖畔,漫山苍翠,郁郁葱葱。 梦想正在堰塞湖畔生长。 羌风浓郁的新房已经建起,经过三年多灾后重建的磨练,当地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依托北川关内独特的区位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园林园艺业、果品业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产业。 地震后,漩坪乡的大量耕地被深埋于湖底,农房重建和任禹路又占了一部分,耕地所剩无几。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近日,漩坪乡瓦厂村传出的一个令堰塞湖畔群众心动不已的消息:村民吴云兰地震前种下的700多株桂花树,外地商人开出了21万的天价! 种桂花见了效益,石龙村村民张勇有些振奋,他决定不但要发展农家乐,还要发展园林园艺产业。在张勇家屋后,3亩多的桂花树和青翠梨长势喜人。而这正是漩坪乡一直大力助推的主导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的,在堰塞湖畔比比皆是。 石钮村坐落在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气候宜人。村民苏武把屋后1000余亩山林圈了起来,养起了土鸡。明年任禹路就将通车,苏武已早早开始准备。他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孵化室,还专门花了3000多块钱,从外地购进了孵化器。 转变观念,做足山林文章,让苏武尝到了甜头。在养殖场旁边,是一片玫瑰林,一群土鸡正在玫瑰林里悠闲地觅食。“前年,我种了2亩多保加利亚大马士革玫瑰,今年就已经收入了1400多元。”苏武乐呵呵地说。今年,苏武还种下了500多株优质枇杷苗和300多株核桃苗。“五年后,这些树将变成真正的摇钱树。” 现在石钮村养鸡在200只以上的有近20户。苏武打算把大家组织起来,扩大规模,等路通了后,一起去关外闯市场。“靠禹里,肯定闯不出品牌,必须走出去。”然而,道路和资金仍然阻碍着养鸡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漩坪乡景家村,村民陈世忠2009年种下的玫瑰已开始赚钱。今年6月,拿到卖玫瑰赚来的一叠百元大钞,陈世忠乐开了怀。 发展“浪漫产业”已成为堰塞湖畔的新选择。北川县的计划是,将堰塞湖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玫瑰谷,“湖民”们不仅要卖玫瑰花,还要卖浪漫。北川计划在2015年,在堰塞湖畔建2万亩“大马士革”玫瑰标准化种植基地。 过去的特色品牌也在恢复当中。白山羊曾经是漩坪乡的一张名片,最高峰时,每年出栏的商品羊达几万只。现在,白山羊已恢复到近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