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亿元,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位—— □唐启兵 本报记者 曾实 8月19日,大竹经开区企业代办服务中心开张,入园企业与政府“打交道”事项均可代办,限时办结。软环境的提升带来连锁反应:一周内,总投资达49.7亿元的奈步体育产业园、川粤国际皮鞋产业园、陶瓷生产及包装制造等项目相继落户。 上半年,达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亿元,同比增长25.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位。所有项目、投资围绕市域经济“842”、园区“121”和企业“百十一”三大战略工程来着笔,犹如加装了动力强劲的引擎,次级突破迎来新一轮提速。 谋定“率先突破”新布局 两大突破 再造一个新达州 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瓶颈和突破口在哪儿? 在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看来,最大瓶颈就在于经济总量不足、产业结构不优、人均水平更低。 突破口,一在交通。“两航、七铁、十一高速”规划加速推进,随着达万高速公路达州段、万城快速通道达州段主体工程已完工,达州经开区铁路专线、达州火车站改扩建、南大梁高速公路、开江县过境公路等工程建设加速推进,达州机场迁建、绕城高速、渠江航运开发等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达州建设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步伐加大。9月底,南大梁高速南充至渠县段建成,达州将实现县县通高速。 另一突破口在县域。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实现800亿元,3个百万人口大县建成400亿元量级城市,2个市县建成200亿元量级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形成支撑达州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多个增长极和增长点。“现在,杨柳产业园区工作机会多。”8月5日,家住渡市镇的张侠在中青家居找到一份满意的销售工作。杨柳产业园区内建有汽车城、仓储中心、秦巴医药物流专业市场等,集聚了47家龙头企业,目前,园区企业完成投资40亿元,可为2万余人提供就业。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点。全市“1+7”产业园区分类发展特色产业,再造一个新达州和工业达州。 轰响“率先突破”强引擎 创新驱动 提升传统产业 “经济发展已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突出开放引资用增量调结构,确立企业主体以创新转方式,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攻方向。”焦伟侠认为。 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达州奋力“突围”—— 实施开放合作“四向”战略。突出西向,承接成渝两地的经济辐射;强化东向,加强与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经贸联系;加强南向,扩大与珠三角经济区及云南、贵州的市场合作;开拓北向,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市场对接。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磷硫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8月2日,在宣汉普光经开区柳池工业园,先期建成的两幢4层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正在外墙装修,另有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破土。“已经有江苏等地企业看好,将联合上下游企业抱团转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建明说,普光经开区重点打造天然气产业集群和铁合金生产基地。 达州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建技术中心,推动达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县域园区创建省级开发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7年,力争新引进10家中国乃至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突破3000亿元、外资超过12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 探寻“率先突破”新路径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 率先次级突破,“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必由之路。 破题新型工业化。达州实施“多极驱动工程”,以达钢搬迁升级转型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和发展清洁能源汽车为重点,促进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生物产业、电子信息、高端工模具及新能源六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目前,LNG及清洁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已获省上批复立项。上半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85%。 加快新型城镇化。到2017年,达州城镇化率将实现46.1%,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带县城,县城带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今年能赚3万多元!”8月12日,开江县甘棠镇龙井坝村4组朱正才说,他家的老房子变成新村聚居点,又在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园承包了1.5亩标准大棚。 年初以来,开江县实施巴山新村“2+43”和现代农业“221”工程,将宝塔、金山、龙井坝等新农村综合体逐步发展为小集镇,将新村聚居点建成美丽幸福巴山新村。“产村相融、成片推进”,让朱正才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