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得怎样绩效评价要多让群众说话

时间:2015-01-31    来源:四川日报  

  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点,代表委员各抒己见——
    嘉宾
    省人大代表、大竹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汪武婵
    省人大代表、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街道杨柳巷社区党委书记 杨芳
    省政协委员、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李正国
    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郑鈜
    如何在推进改革与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遇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破解?有关基层社会治理的话题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重点难点在哪?涉及面广 诉求多元化
    汪武婵:目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包括围绕土地的利益冲突问题、第二代农民工如何向市民转化、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质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群众诉求多元化。
    李正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在于涉及面广、群众多、事务繁杂、治理保障力量薄弱。实现基层治理要紧紧抓住基层群众这个主体,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其生存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不能搞一刀切。要把治理的力量充实到基层,基层稳社会就稳。
  体制如何完善?统筹兼顾法治、德治和自治
    李正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要重视法治、德治和自治。也就是要把依法治理、以德治理和群众自治统筹兼顾。通过法治规范行为,明确责任;通过德治提升境界,促进和谐;通过自治,实现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基层治理中,要通过精神文明的倡导和培养,让基层群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让基层群众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通过实现基层群众自治,最大限度保障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
    郑鈜: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在理念上必须将基层工作放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中,主要的责任承担者是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主动调整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以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治能力培养为目标,一个社区或更大的区域,治理效果究竟如何,应多由群众说话,将社会反响纳入考核,并作为绩效评价依据。
  如何推进实践?提升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是关键
    杨芳:转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新常态势在必行,提升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是关键。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还要转变观念,树立政府的服务意识、治理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建议可创办为社区工作者和专业社工人才提供培训的专业学习机构,如成都市“城市社区学院”的成立,就将使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走向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
    李正国: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法律服务要向基层延伸。一要充分发挥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在法治宣传方面的作用,向群众普法;二要通过依法处理相关法律纠纷,引导群众依靠法律解决问题;三要通过具体个案引导群众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意识,崇尚法治精神,遵守法律规范。政府要通过公益律师、公职律师或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方式向基层输送法律人才,提供法律服务产品。
    郑鈜:构建“接地气”的群众普法宣传体系,促进群众学法用法守法。可考虑抓住一些典型性强、社会影响大、群众关心度高的典型案例和事例加以生动分析,并以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宣传册等方式送到每一个居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