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经验交流

关于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的视察报告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 字号大小:]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是2011年4月由州、县党委、政府统筹启动实施,州文体广新局具体负责落实的一项浩大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工程实施8年来的情况,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对重大工作的监督职责。2018年12月17日,州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郑建英,省人大代表李康、陈天康、王雪丹,州人大代表白苏英、杨志贵、田龙、李靖、林志伟、泽里拥忠、刘启蓉,康定市人大代表达瓦志玛等共计12人对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进行了视察。同时,还邀请州政府副州长李一昕、州财政局长文建国、州文体广新局长王丹一并参加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领导和工作机构。2012年4月20日,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成立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相关工作机构的通知》,专门成立了歌舞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歌舞数据库建设实施小组和歌舞数据库建设专家顾问组三个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以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挂帅,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为实施小组组长,州内外藏文化专家学者为顾问,州文体广新局为具体承办单位的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为有效保障工作实施,州文体广新局专门成立了阿祥工作室,指定阿祥同志根据建库工作的具体情况,灵活、高效、稳妥地推进建库工作各项任务。

  (二)经费保障。主要以政策扶持为主,采取“三个一点”即州上一点、县上一点、州(县)文体广新局一点的办法筹集。截至目前,8年来整个工程已列支经费1000余万元,其中州文体广新局划拨200万元。

  (三)运作模式。以公司化商业运作模式推进。由州文体广新局申请成立了甘孜州格桑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常年保证近10名工作人员。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运作,设有专职会计,依法缴纳所有税费、管理费等,定期提交账目给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各县根据业务需求与阿祥工作室接洽、商谈,并按实际情况签订正规合作协议,以商业运作模式按阶段进行人员安排、资金投入、工作推进等。

  (四)建库原则和步骤。按照“先抢救、后整理,分两步走”的原则开展。因考虑到很多民间艺人都上了年纪,为防止“人去艺绝”的危机,决定第一步用五年的时间,集中所有技术力量,抓紧完成18个县的前期收集、挖掘、整理、培训、录音、视频拍摄等工作,尽可能抢救一批被“边缘化”的珍贵传统歌舞文化资源。第二步用三年时间完成18个县词、曲、图片、音频、视频的整理、编辑、审核、建库等工作。

  (五)建库内容和方法。总库分为弦子库、山歌库、藏戏库、锅庄库和综合库五大库,其中综合库包括热巴、踢踏、折嘎、劳动号子、酒歌等。建库方法为:以甘孜地区民间歌舞为载体,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首先是邀请民间艺人来康定或工作组赴各地开展原生态歌舞原汁原味的记录;其次是聘请专家在反复听取录音、观看视频资料的基础上,还原曲谱、词谱;第三是召集众多专家学者召开评审会,反复修改曲谱、词谱4-5次直至成熟;第四是分赴各县召集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组织一定规模的歌舞培训,反复训练直至成熟;第五是集中技术力量对成形成熟的歌舞表演进行录制;第六是将成熟的各类资料进行再归类再整理,按照五大库的词库、曲库、音频库、视频库和图片库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入库。

  二、工作进度及成绩

  8年来,建库工作队伍历尽艰辛,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深入18个县(市)的村村寨寨、藏乡牧场,行程20多万公里,聘请专家学者60余人,组织民间艺人3万多人次,共完成近4千首山歌、锅庄、弦子、踢踏和12部藏戏的词曲整理录入,拍摄图片上万张,录制音频、视频资料达28万分钟。截至目前,巴塘、炉霍、甘孜、康定、白玉、稻城、色达、新龙8县歌舞数据库已全面建成,其中巴塘县完成八大藏戏建库工作,属全州藏戏建库工作首屈一指之列;丹巴、雅江、道孚、德格、理塘5县基本完成前期录入和摄制工作,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属工作推进较好的县;得荣、乡城、泸定、九龙、石渠5县属于工作推进较迟缓的县。此外,工作组还完成了《手指锅庄》《阿西土陶》等专题片的制作与宣传,对康巴文化研究有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工作组在开发建设数据库过程中还与时俱进、因势利导,采用网络编程语言,独立开发出了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库访问系统。该系统操作简单,出错率低,前后台分开访问,让管理者和使用者互不干扰,不需要具备高超的电脑水平,都能有效保护和查找数据。今年,在山西平遥举办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活动中,我州歌舞数据库收录和使用系统处于先进行列。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客观因素不同程度影响工作进度。因该项工程推进属公司化运作模式,缺乏强制性手段,囿于季节、天气、维稳等因素影响,工作进度受制于客观现实。同时,因该项工程历时周期较长,对应工作部门人员变动频繁等原因,造成工作衔接不及时、疏于跟进,影响了工作进度。

  (二)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建库工作在我州尚属首次,点多线长面广,情况纷繁复杂,无现成“模具”可借鉴。加之在推动过程中,人员、经费迟迟不能到位等原因,使得原定5年完成的计划延期了3年左右。按每年公司房租、水电日常开支,人员津补贴,设备损耗、换代升级等费用合计26万元计算,缺口资金约78万元。

  四、下步工作建议

  此次视察活动中,所有人大代表积极履职,认真视察,详细听取介绍,结合自身职责深入思考。从民族文化的抢救、发掘、传承、利用的高度,对该项文化工程的推进及后续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意见。

  (一)提高站位,强化工作认识。甘孜州是康巴核心区,文化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部分文化资源面临消亡和失传危险的情况,基于此州委、州政府启动了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工程实施8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时期,我州要抓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契机,突出本土传统文化发展在全域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狠抓落实以歌舞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进而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充分利用现行平台﹢公司运作模式和工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批人才,进一步做好资料库更新与补录任务。

  (二)加紧工作进度,如期完成收尾工作。建议工程承接单位和承办公司认真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在行政手段助力、公司化运作加力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向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汇报相关情况,争取工作指导和支持帮助,切实厘清工作思路,认真拟定工作推进时序表,落实任务到人头,确保如期完成收尾工作,力戒工作再度延期。

  (三)开展专题研究,补足经费缺口。建议州政府在适当时候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听取部门和公司的工作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对存在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帮助解决,认真研究缺口资金补足办法,确保这项由州、县党委、政府牵头抓总的德政工程圆满收官。

  (四)理顺机制,确保工作有效延续。历时近十年的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作,是我州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一项重大工程,它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工程建设还锻炼了一批文化实用人才。今后,州文体广新局应该切实思考这支队伍的去留方向,恰当解决好归属问题,让其归位合理,继续有序为我州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五)进一步做好歌舞数据库收藏和利用工作。目前,数据库建成工作指日可待,接下来面临的将是成果的集存和利用问题。建议采用异地交叉存放的方式,储存好数据库电子档资料,同时将这批成果按照出版物进行印刷出版,音频视频资料制作成光碟,全套产品在州博物馆、州图书馆、州非遗中心等进行馆藏和展览,各县的产品划归各县收藏、管理。今后,州政府还需进一步指导做好歌舞数据库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让死的资料在各类活动中得到开发运用,让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活态传承,发扬光大。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