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加强监督扶贫开发 着力促进全面小康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在“三农”,更在贫困地区贫困户。2013年以来,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及农工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扶贫开发工作,着力促进全面小康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一、围绕扶贫开发,连续监督跟踪

  为了加强监督扶贫开发工作,着力促进共同达到小康,市大常委会及农工委围绕扶贫开发工作,连续开展监督和跟踪监督。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启动工作情况报告。农工委为服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报告,开展深入调研后提交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供参考,农工委调研报告基本转化为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为提高监督实效,2014年农工委工作计划安排,将跟踪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二、着重指出问题,明确整改方向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在充分肯定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的同时,着重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促进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明确整改方向。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任务艰巨,完成时间紧迫。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委全会确定的“2019年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省市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确定的扶贫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两转变”目标任务要求,扶贫开发工作标准高、时间紧。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线、1274元特别贫困线测算,扶贫开发任务面宽量大,且贫困呈现分布相对集中与大量“插花”并存、脱贫成果脆弱、贫困代际传递等特征,扶贫开发难度较大。

  (二)兼顾面上“插花”不够,扶贫思路有待完善。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与兼顾面上不够,偏重扶持约25%贫困户分布的相对成片贫困地区、重点贫困村,而约75%分布面上的“插花”贫困户仅依靠新农村建设项目覆盖带动。部分地方协调处理“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不够,满足于救济扶贫解决暂时困难,轻视建设支柱产业着力根本上脱贫致富达小康。

  (三)部分规划有待明确,现有规划亟需调整。国家乌蒙山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政策措施有待上级细化明确。省乌蒙山片区(4个县)实施规划有待省上部署抓紧编制。市、区县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因编制形成较早,与市委新作出的“率先、先于”决策部署,以及其它有关规划衔接不够,亟需调整完善。

  (四)扶贫投入不足,合力有待增强。相对扶贫开发需求,专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扶对象获得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单位标准低,约75%分布面上的“插花”贫困户基本未获扶持。专业扶贫项目资金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群众自投项目资金整合不够,行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集中成片贫困地区、重点贫困村的数量、时序配合不够。尚未有效统筹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群众主体力量与专业扶贫力量形成合力。

  三、切实针对问题,提出监督意见

  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监督意见:

  (一)进一步明晰思路。加强宣传,切实增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扶贫开发工作责任感、紧迫感,着力推进稳定增收支柱产业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聚居新村建设、贫困户能力培训提高四项工作。在重点扶持贫困片区、贫困村实行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同时,强化扶持面上“插花”贫困户的责任和措施,坚持“真扶贫、扶真贫”。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积极争取国家乌蒙山片区(屏山县)实施规划及政策措施尽快细化、出台,以增强指导性操作性。认真做好省乌蒙山片区(4个县)实施规划的前期基础工作,待省部署即抓紧编制、报批、出台。抓紧调整完善市、县(区)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规划,适度增加市级、县(区)级贫困片区、贫困村总量,扩大重点扶持贫困村覆盖面,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三)进一步加强统筹。加强市政府对各县(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加强市、县(区)政府对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群众主体各方面扶贫力量的统筹协调,提升扶贫合力。逐步增加地方财政专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统筹整合行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贫困片区、贫困村的数量和时序。改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管理。

  四、认真整改落实,监督实效明显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印发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整改落实,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扶贫思路更加优化明晰。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市委“两个率先”安排部署,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坚持以贫困对象为中心,实施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组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进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创新考核管理、精准扶贫、驻村帮扶、资金管理、金融扶贫、社会参与六大机制,夯实底部基础。

  (二)扶贫规划抓紧编制完善。按照省政府审查通过的《乌蒙山片区(四川部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加快乌蒙山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做好基础工作,准备编制4个省级乌蒙山片区县实施规划,待省上统一安排后立即启动编制规划。认真组织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中期评估,抓紧调整完善全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调整完善脱贫进度、目标要求、整村推进规模、政策措施等。抓紧制定完善各专项扶贫规划,核定贫困村,编制新十年贫困村村级规划和年度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三)扶贫新格局基本构建。充分发挥专项扶贫的基础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专项扶贫投入,在摸清家底、逐户制定脱贫规划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能力提升。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职能作用,组织各行业部门把改善贫困地区、贫困村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本行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在项目、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对象倾斜。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协调作用,着力宣传、服务,畅通扶贫信息网络,为定点扶贫单位、社会各界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搭建更广泛、更有效的平台,为“千企万户爱心结对帮扶”创造条件。目前已基本构建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四)扶贫考核管理提升绩效。建立实施乌蒙山片区内和片区外区县扶贫开发“差别化考核”机制。建立行业部门贯彻落实中省《意见》的考核办法,实施行业部门年度扶贫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过程检查督促,继续实施年度通报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扶贫项目资金竞争比选、公示公告、群众监督员、监管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建后管理等全程监督,加强审计检查力度,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触碰扶贫资金这条“高压线”,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五)“五大扶贫工程”着力推进。继续大力推进以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扶贫,以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扶贫,以危房改造、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村扶贫,以教育扶贫、就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扶贫,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六)精准扶贫扎实开展。按照县为单位、分级负责、规模控制、公开透明、动态管理原则,抓好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做到精确瞄准、精准扶贫。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按照统一识别机制和方法,选准扶贫对象,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原因,实行户建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完善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做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能进能出;另一方面扶贫对象精准扶持。注重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围绕培育增收产业和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确定扶贫措施,加大资金项目到村到户力度,实现扶贫对象精准扶持,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全面推进脱贫公示制,确保脱贫对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