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水利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党和国家已将水利改革发展事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全市水利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究竟情况如何?有何成效?还存在哪些困难?成为我们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迫切关注的大事。基于以上认识,在去年制定工作计划时,我们将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确定为工委专题调研内容,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在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安排下,11个县(市区)人大进行了全面调研,工委牵头组织调研组到部分县(市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调查情况报告。并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了调查情况报告,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意见,为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提供了参考,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改革取得新进展,为水利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在2007年、2009年完成了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后,不断探索和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了一些影响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水利改革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市、县两级均按照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任务。井研县围绕加快民生水利的“小农水”建设,专门制定了六个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全市继续实行水利专项经费财政单独预算、水利规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农业水费财政转移支付。全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水利基层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二)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去年,全市水利建设共投入14.15亿元,其中,市、县两级投入和群众投劳折资3.97亿元。累计建成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工程1538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12.3万亩,水库蓄水量达2.72亿立方米。重点水利工程峨眉山观音岩水库验收蓄水,井研大佛水库左右干渠已投入使用,沐川金王寺水库建设即将关闸投运。大力加快民生水利建设,共投入4亿元用于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项目,解决了41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共完成3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7个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
(三)管理再上新台阶,为深化水利改革探索了运作模式 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均实行了严格的质量、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沐川县在抓水利工程项目中,不断完善廉政监督机制,把监督管理贯穿到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地确保了工程质量。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健全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重要水源地、主要江河、中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近年来,重要饮用水水源水质合格率均为100%。坚持依法治水和依法行政,两年来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67件,结案率100%。峨眉山市将管理延伸到基层,建立了覆盖全部乡镇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18个乡镇均确定了水利员,245个行政村各增设了1名水利人员,提升了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水平。东风堰管理处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特点的水利管理和运行机制,在灌区推行农村用水户建设,指导成立了5个用水户协会,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二、我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水利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认真分析研究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进全市水利事业有序快速发展。
(一)改革仍需深化 我市水利改革虽然有新进展,但仅仅是基础层面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仍不够完善,因而阻碍着水利快速发展。其一,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尤其是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管理权责不清,管理主体缺位,造成建管分离,形成“两张皮”;其二,水利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尤其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其三,我市市属水管单位定性为准公益性,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水管单位职工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其四,水资源保护、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还需要健全和完善。
(二)发展仍需加快 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水利发展的要素保障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其一,水利项目规划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储备;其二,市、县两级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致使一些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建设。峨眉山市2012年预计投资3.4亿元,由于要素保障问题,仅完成30%,项目投资严重滞后,观音岩水库渠系等工程建设缓慢;其三,区、县级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各级金融支持和社会投入水利建设还显得不足。
(三)队伍仍需加强 适应水利改革与发展新要求,需要全面强化水利队伍建设。目前我市水利高中级职称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16%,工勤技能型人才仅占工勤总人数的4%,这种人才总量的不足、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能充分发挥。水政工作尚存在管理难、执行难的问题,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水政执法、河道执法方面工作难度大。市、县两级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执法力量仍较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严重影响着水利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
三、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为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步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我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水利工作的认识,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上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认真总结两年来全市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落实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措施,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完善责任制,形成推动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合力。要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教育范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为全市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和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是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推动水利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要继续巩固水利改革的成果,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要逐步健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在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后,全面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等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要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健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行协调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要尽快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确保水利资产保值增值。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严格执行和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若干规定。要积极探索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动员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要加大规划和储备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力度,尤其是历年干旱缺水地区水利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补助。同时,要千方百计保证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着力组织实施“平安、骨干、供水、稳粮、生态”五大工程,不断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四)进一步强化执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严格依法治水是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水利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的有效手段。要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开展专项重点执法和联合执法,严肃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要不断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要关心和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着力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