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三农”工作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遂宁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加快推进“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遂宁市人大农委在遂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全市农业工作全局,有侧重地选择议题,切实加大了对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监督力度,在通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督促解决问题,使监督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难题的必由之路。农委在常委会的领导下,坚持着力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督促市政府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围绕这一主线,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八项工作、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等工作情况进行了审议。通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在我市成长出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具有特色品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在各个区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 -2015年),规划总面积484.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37亿元,初步建成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万亩以上(核心区在5万亩以上)。园区布局在5个县(区)的13个乡镇,涉及220个村、2376个社、10.49万户、35.54万人。第二阶段(2015-2020年), 规划园区总面积达到938平方公里,在5个县(区)级园区的基础上,按照“连线成片、全市一体”的思路进行完善提升,形成一个纵跨五区县的全市现代农业大园区。园区布局在5个县(区)的23个乡镇,涉及 365个村、3793个社、16.73万户、59.2万人。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进行审议,提出了“完善提升园区规划,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突出产业支撑,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创新机制体制,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几点建议,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起到了明显效果。目前,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已成功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56个,协议投资额达167亿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116个,整合资金7.95亿元,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8个、禽类养殖基地14个,发展特色种植业基地10.1万亩。另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农委组织相关部门外出学习取经。如在调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中,农委前往南充、广安学习了两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进经验,在调研生猪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时,农委组织相关单位前往邛崃市、资阳市,考察学习,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撰写了《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调查与对策建议》,并交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

  二、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水资源少,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委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以常委会听取工作汇报、主任会议成员视察、督办代表建议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工作力度。特别是2011年,中央、省委、市委相继以一号文件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建设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农委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审议。会前,常委会组成五个调研组,分别由常委会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到各(县)区进行深入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必须看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我们认为,水利在各级政府工作中能不能摆在应有的位置,关键看对水利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立足长远,把增加有效水源作为抓好水利建设的重点;扎实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委的建议得到常委会认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办理。会后,农委对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行了重点跟踪督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及相关市人大代表进行了多次视察。对武引二期蓬船灌区和毗河供水工程这两项事关我市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农委给予了重点关注。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并建议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市政府推进这两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进行审议,提出了建议意见。农委每年均进行了重点跟踪督办。

  三、建言献策,探索新农村聚居点建设新思路。

  我市高度重视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在新村建设上作了大量工作,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低,部分农民不再愿意进行低效的传统农业生产,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其中全家进城务工的情况不在少数。2010年我们在五个合作社进行了典型调查,五个合作社共1139人,有耕地857.3亩,其中有劳动力618人,外出务工劳动力达540人,输出比例为87.38%,小春丢荒面积272.3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76%,其中蓬溪县大石镇连二寨村1社劳动力输出比例达100%,丢荒面积达81.29%。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而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用于农民新居建设,结果导致新建的农民新居无人居住,被当做红苕窖使用,面临遍地开花的新村建设不断成为空心村的窘境。针对这一现状,农委积极探索思考,并开展调查研究。我们将破解的方向集中到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乡镇上,并开展了数次专题调研。我们认为,和单一的新农村聚居点相比,场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集中了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和大中城市相比,生活成本较低,生活压力较小,更加符合农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并且经比较,我们认为集中在场镇周边建农民新居,和在农村建设聚居点相比节约了用地指标,通过结合农民老宅基地的退出和土地整理项目,节约的用地指标可用于城市工业发展和建设用地需要,对全市的经济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向市政府建议,要将新农村建设和乡镇建设结合,农民新居建设要向场镇靠拢,要整合资源集中用于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场镇的规划引领,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场镇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场镇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各兄弟市、州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通过这次会议,学习借鉴各市、州的先进经验,为促进遂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