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攀枝花市积极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努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开展监督的做法作交流,以利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人大农业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处,面积7440平方公里,境内农业资源丰富,南亚热带至温带的多种山地气候类型表现明显,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具有极为有利的农业生产气候资源,国家农业部2012年批准在攀枝花市全域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目前,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阶段性成效显著。
近两年来,攀枝花人大农业监督工作,从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出发,紧紧围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这一中心,以农技推广、产业培育和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以《农业技术推广法》执法检查、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调研、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调查等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方面开展对农业工作的监督和调研,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全市农业的不断进步。
一、开展《农技推广法》执法检查,促进农业新技术转化推广
农业科技是促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支撑,市人大常委会把《农技推广法》执法检查列入2013年常委会审议议题实施监督。为了取得更好的监督实效,我们采取了人大检查与政府自查和市、县(区)两级人大联动检查“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分五步开展:一是成立了由常委会副主任任组长,农工委主任任副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农工委委员为成员的执法检查组,拟定了执法检查方案,经主任会议审定后实施。二是召集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农科院负责人,通达执法检查情况,明确执法检查重点。三是召开执法检查学习会,组织检查组全体成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进行学习,熟悉和掌握政策、法律规定。四是市政府先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自查,全面总结“两法”实施情况,明确改进方向和措施,形成自查报告。受委托的东区、西区人大常委会对区域内“两法”实施情况同步检查,并报送书面检查报告。五是集中看点,听取汇报。先后到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的8个乡镇实地查看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和部分农机站所,与乡(镇)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座谈,听取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贯彻“两法”情况汇报,检查组成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检查中,向相关人员发放涉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保障等内容的调查问卷60余份。
通过这些基础工作,检查组全面了解了我市实施“两法”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存在的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分管人员不熟悉“两法”内容及相关要求,农技推广的有效组织和实施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功能存在被弱化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领导,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支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目标管理及绩效考评制度等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攀枝花“两法”实施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本次执法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不断得到转化应用,促使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发展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特别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做到了边查边改,使执法检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监督促进效果。
二、关注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山区农村产业进步
攀枝花地处横断山区,除河谷地区外,多数区域属二半山区和边远高寒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薄弱,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我市共有少数民族41个,17万余人,民族乡镇17个,少数民族村171个,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这些地域多数海拔在1300米以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耕种困难。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急需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常委会为促进全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农业产业进步,把《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在全市的贯彻执行情况纳入2013年常委会审议议题,同时对民族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情况,农工委调查组查看了部分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扶持情况,深入部分农户家中就住房、饮水、广播电视、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在充分听取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基层群众情况介绍的同时,还专门召开了由市、县(区)民宗局民族工作座谈会,对全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调查中了解到的部分基层干部主动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意识不够强、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我委提出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强化执行市委关于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相关政策和全面落实县(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并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三条建议,经常委会审议后作出审议意见交政府办理。半年后,我们就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再次开展检查,全面督查办理落实情况,经过督查表明:市政府在半年内着重开展了全面自查清理民族资金、督促涉及民族工作的三个县(区)落实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制订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工作。通过这次调查和二次督查,取得的最直接成果就是促使我市三个民族县(区)均落实了每年2000余万的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升级、专合组织培育及农技推广等工作,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发展核桃、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扶持鼓励政策也同步出台执行,为多产业科学搭配、农业提质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两年来,一批高效节水和农田整理项目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将逐步投入使用,这些工程将进一步夯实边远地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全市农业提质增效。
持续关注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烟草农业作为我市二半山区和边远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去年8月,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常委会就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审议,积极推进我市烟草农业生产向“适宜区域、适度规模、适合烟农,提质增效”的布局转变,依托烟草行业发展大力促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荒山荒坡开垦、田型调整等项目建设,助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重点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检查,强力促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独特气候优势,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品相好、品质优且错季上市,是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蔬菜基地和以晚熟芒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我市2012年启动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重点建设稻菜轮作生产示范区、南亚热带特色果品生产示范区、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四大板块”,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这些项目计划在2020年全面建成。
为有力促进示范区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工作实际,优化涉农选题和调研方案,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监督工作融入到多个选题,分步纳入常委会近年审议内容,多个方面、多个切入点加强监督检查,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首先,农工委科学选题,认真开展好专题调研和基层工作走访。围绕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促农发展,2012年,市人大农工委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实施办法》贯彻实施情况调研,2013年组织了全市林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2014年开展了气象工作和农村扶贫工作专题调研,2015年计划开展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为常委会科学确定涉农议题和开展审议作充分准备;其次,按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认真组织开展好涉农专项议题的调研审议。一些议题在实施中,有计划地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农工委委员及部分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检查,提高参与面和调查深度,确保审议质量和效果。2014年,常委会对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专题审议。在调研、视察和审议中,通过分析总结,找出了当前示范区建设中突出存在的项目和资金保障力度不够,跨部门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在审议意见中,向市政府提出了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严格执行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提升建设质量;以提升产业基地质量为依托,以延伸产业链为载体,强力推动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建议交政府研究办理。为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农工委跟踪督查审议意见办理,经督查显示:市政府对审议意见认真梳理,逐条分解细化给相关部门,工作促进的成效明显。现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有序,项目建设进展快,资金保障得力,整体势头好。去年8月底,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和四川省优秀集镇规划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攀枝花召开,省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对攀枝花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综上所述,市人大常委会及农工委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开展涉农监督工作,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也相继开展了早春蔬菜及稻-菜轮作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专合组织培育、畜牧产业发展等工作情况的调研,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和质量提升,我市农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进一步助推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82亿元,比示范区成立前的2011年增加9.07亿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96万元,比2011年增加3333元、增长43.7%,可见,农民群众从现代农业发展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发展产业的愿望和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市委农村工作要求,紧扣现代农业发展主题,重点在促进产业基地规模化效应和产业质量提升方面,在更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信贷与保险、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与物流配送方式等方面继续加大调研监督力度,坚持监督、支持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促进攀枝花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