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42亿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46.5%、川西北牧区草原面积的58%、全州国土面积的61.7%,人均草原面积181亩,有独具特色的牦牛、藏羊、藏猪、藏鸡,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得天独厚,由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原因,牧区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畜逐水草而牧、人随牧畜而居的游牧、半游牧方式,现代畜牧业发展缓慢,因此,加强草原保护利用,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实现全州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甘孜州以改革发展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明确重点发展包括牦牛、藏猪、藏鸡、藏羊等畜禽养殖在内的“酒、肉、茶、菌、果、蔬、水”等七大特色产业。甘孜州人大常委会以监督检查《甘孜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为契机,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加强监督支持,大力加快“依法管草、依法护草”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一、基本情况
(一)多措并举,加强草原管理。一是逐步建立草原监理、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州级草原监理机构1个,县级草原监理机构18个,充实监理人员,村村设立草管员。二是有序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工作。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完成了新一轮草原承包“两证一合同”的补换发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以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为契机,全面完成全州草原划定,为补奖政策的有序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严格执法,打击违法案件。加大草原执法力度,成立草原执法工作组,建立健全草原巡查执法制度,严厉打击草原违法行为,严惩草原案件责任人。“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处罚各类草原违法事件100余起,并在草地监理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恢复被破坏草地4000余亩。加强对非法在草地上取沙石、泥土、非法采金和车辆在草地上违规行驶和滥牧抢牧等破坏草地等行为的查处工作。
(三)落实政策,积极保护草原。抓住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扎实开展退牧还草、鼠虫害草地及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有效恢复草地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一是严格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局面,不断提高草地生产能力,确保草地生态安全。二是退牧还草工程成较显著。截止2014年底,全州18县共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建设6897万亩,三是草地鼠虫害综合治理成较明显。建立全州鼠虫害监测体系,全面推广鼠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全州累计开展鼠虫害防治9000余万亩次,建立13个面积达1100万亩的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完成鼠荒地和沙化草地治理2.69万亩。
(四)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畜牧业。以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示范创建活动为依托,推进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投入建设资金8322万元,在全州18县建设现代家庭牧场70个,牲畜暖棚2885户23万平方米(每户80平方米),标准化草场10个、2万亩;建户营打贮草基地19.6万亩,推广草种240吨。
二、存在问题
(一)天然草原严重退化。1.42亿亩草原中重度退化5850万亩,中度退化3405.5万亩,轻度退化1287.9万亩。部分牧民“畜多便是富”思想根深蒂固,惜杀惜售、养而不售的现象比较突出,盲目追求牲畜数量,重畜轻草,对草地进行掠夺式利用,忽略了对草地建设和有效保护,加之鼠虫害猖獗、土壤沙化,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畜草矛盾突出,草原生产能力下降。
(二)违法情况时有发生。工程建设占用草场报批手续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落实不够,草原超载严重;部分农牧民群众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认识不足,不理解、不配合草原执法工作等人为因素破坏草原情况较为突出。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饲草料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如石渠县作为全省最大的纯牧业县,人工饲草料基地不足1万亩,抗灾保畜能力弱。二是牧草种籽生产基地缺乏。草原生态建设所需草种主要依赖外地引进,导致生产成本高、适应性差,不利于草地生态的持续建设。三是缺乏草地灌溉系统。因干旱导致牧草产量减少情况较为突出。四是草原管理部门条件差。草原监理执法、技术推广部门设施、设备简陋,远不能适应草地保护建设的需要。
(四)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地利用在季节上分布不均衡,不按季节搬迁,常年住在冬春草场上,不进入夏秋草场,冬春草地分布面积只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9.94%,但利用时间长达8个月以上,夏秋草地利用时间不足4个月,导致夏秋草地利用不充分造成浪费,冬春草地利用过度,加速草原板结退化。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学法守法意识。一是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或群众聚会的机会,做好草原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农牧民自觉保护草场和合理利用草场的意识。二是提高县、乡政府对草原管理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公职人员要带头学法、守法,切实担负起贯彻相关法律法规的职责。三是要引导群众思想观念从“畜多即富,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向“快出栏、多出栏、增效益”的现代商品观念转变。
(二)加强执法工作。一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建立健全草原执法监测和巡查长效机制。三是对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四是重点针对当前存在的基本建设,采挖药材,不按季节轮牧、超载过牧中人为破坏草原突出问题,加大执法监督和依法惩处的力度。
(三)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制定长远草原保护和退牧还草规划。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加大在草原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和谐发展。三是加快围栏、畜棚、草原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大能源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有效解决农牧民群众生活燃料需求,减少牧民对传统的牛粪等生物能源的依赖,让畜粪回归草地,增加土壤肥力。
(四)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要认真研究和评审国家对草原建设项目投入经费的使用效果,管好、用好、发挥好专项资金作用。二是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加快确权颁证步伐,引导土草场经营权合理流转,支持牧民以转包、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草场经营权,引导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以土草地经营权、生产技术入股分红。
(五)加强草原保护。一是加强鼠虫害草地综合治理。将鼠荒地纳入生态规划重点投入项目,切实加大草原鼠虫害的防控和投入力度,采取生物防治、物理、化学和生态等综合措施,扩大防治面积,扩大灭鼠治虫面积。改变落后的大规模人工防治办法,积极组建专业灭鼠队作业的现代化手段,提高防治效率。提高现行鼠虫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标准,切实保证鼠虫害治理的面积和质量。二是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居住在鼠荒地、草原整体连片严重退化无力承载牲畜并常年在4500米以上地区生活并完全依靠草原畜牧业维持生计的牧民实行生态移民,以户为单位保留原承包草地补偿权,将转移牧户的草原全部划定为禁牧区。
(六)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一是切实转变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集约经营,加大以草定畜、草场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种养结构;转变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鼓励牲畜圈养,发展现代畜牧业。二是大力开展大围栏改小围栏试点,改变放牧方式,真正实现轮牧休牧,促进草地生态良性发展,强化出栏出售工作。三是突出区域发展重点。牦牛以东部九龙、北部炉霍、南部理塘为中心,开展草食牲畜出售奖补试点,提高出栏出售率。加快九龙经、白玉昌台牦牛原种保护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县发展牦牛产业。藏猪、藏鸡、以东部大渡河流域及南部稻城、乡城和北部白玉为重点,加快原种保护区、扩繁养殖基地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围绕环贡嘎山、环亚丁、环格萨尔机场旅游圈,发展藏羊产业,在道孚、丹巴、得荣等地建设藏羊标准化养殖区。四是结合打造观光旅游景观带,巩固提升已建优良牧草种植基础,积极争取新的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和资金,不断提高抗灾保畜能力,缓解草地载畜压力,实现草地生态良性发展。五是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围绕园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发挥园区对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提高牦牛、藏猪、藏鸡、奶酪等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提高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六是突出主体带动作用,着力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市场”、“大园区+小业主”等机制,实现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盈利、财政和农户增收目标。七是深化产品研发,加快逐特产品市场研究分析,抓住消费心理,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加强宣传营销。八是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树立统筹营销理念,以全州旅游宣传网络平台为载体,将农特产品与特色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相结合,注重品牌打造,实现统一规划、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努力加快全州现代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