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芦山“4.20”地震后,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工委在分管领导的率领下,承担着石棉县灾后重建项目的督导工作。在将近二年的督导工作中,农业工委结合石棉县农业现状,根据工作职责,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围绕农业产业重建,精心指导,目前,石棉这个人均土地不足0.5亩的山区小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川西农业产业化的一枝奇葩。
一、石棉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黄果柑引领石棉农业发展新方向。在大渡河流域,对于石棉来讲,发展黄果柑确实是一个好项目。黄果柑,错季节水果,每年在水果淡季的四五月份上市,是石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该品种晚熟、花果同树,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柑类品种,具有“晚、名、特、优、新、奇”等优良特性。在石棉县农村,新民、迎政、宰羊、安顺等乡镇,农民种植黄果柑有300余年历史,但由于受传统农业影响,黄果柑的市场前景在很长一段时间没被人们发现。前些年,由于修建电站、高速公路等,石棉县大量的良田沃土被淹没和占用。不少村民四处迁徙,尤其是处在大渡河沿岸的挖角、田湾、新民、先锋、安顺、迎政、宰羊、丰乐、永和等乡镇。地没了,田没了,留给村民们的是一些乱石岗——土地失去了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如何保障农民们的生存?在经过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黄果柑被列为农业发展重点产业。从此,黄果柑产业迅速在大渡河沿岸的宰羊、新民、安顺、美罗、新棉等乡镇发展起来了。地震过后,在宰羊乡坪阳村、挖角乡的七里坝、先锋乡的松林组、在安顺场镇的集中安置点等周围,原来的乱石荒山被村民们开垦出来建成了精品果园。黄果柑产业好不好,宰羊乡坪阳村最有说服力。以前,坪阳村主要收入来源于玉米和水稻,零星种植的黄果柑收入微乎其微,年户均收入徘徊在3000—4000元之间。随着大面积发展黄果柑产业,并向示范基地方向发展,全村平均每户仅黄果柑年收入就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有15户农户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目前,石棉县黄果柑种植基地已达到3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9200万元。全县黄果柑种植区已建成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市首个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部份种植基地已取得有机食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黄果柑文化节”,果品成功打入成都、北京、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内国际市场,产品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发掘特色资源确保石棉农业发展动力。石棉的枇杷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认证和“四川省第十届名牌农产品”称号。基地标准化、文化建设氛围浓厚,生产比较完善,气象监测科学化管理水平较高。另外,石棉县野生枇杷资源丰富,分布于全县14个乡镇,有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本地枇杷三个种。目前共发现野生枇杷1600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楠桠河两岸海拔780—1700米的区域范围内,是“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和优质晚熟枇杷的适宜种植区。我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针对迎政乡的红旗村安置点的情况,重点督导大五星枇杷基地的建设。在去年枇杷成熟时,北京、成都、云南等地的商贩就到红旗村租房收购枇杷,每年除大型企业收购之外还有零星商贩光临红旗村。一天向外销售2—3万斤,高峰期长达40天。现在全县有枇杷基地面积1.3万亩,产量3000吨,产值5000万元。在灾后产业重建规划中,该县枇杷产业规划面积涉及12个乡镇,33个村,总面积2万余亩,其中,示范片面积1万亩, 总产值要达到4亿元以上。
(三)核桃树下套种蔬菜,林下经济成效显著。这二年来,石棉县大力发展种植优质核桃,其中石棉巨型核桃、石棉指核桃获得了四川省优良核桃品种认定,现有核桃面积将近十万亩。石棉县和元核桃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和恒元”牌核桃油产品已获得QS质量认证和有机食品转换认证。同时,加强土地流转工作。如在石棉县永和乡白马村5组,一家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栽种的1200亩核桃林,并在农口部门的指导下套种满了辣椒、生姜和花生。通过核桃树下套种蔬菜,既可以解决土地流转和人工费用,土地流转之后当地村民又被返聘到核桃园务工,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观光农业扮靓红色旅游。随着雅西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石棉县成为了攀西阳光之旅线上的重要景点。境内除了有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外,还有著名的田湾河风景区、孟获城等。这段时间,以安顺场红色景区内,依托移民造田,引导群众标准化种植黄果柑,扶持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果品营销,在低山河谷地带发展1800亩示范片,与此同时,在安顺乡场镇旁的400多亩黄果柑示范基地还促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在黄果柑果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约定来年再来摘收。300元——500元一株,付款后委托农户帮助管理,来年再来采摘,让外地游客在追溯红色记忆之时,又能享受摘果、尝果、观果的乐趣。。
纵观石棉县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取得初步成效,主要经验有:
一是专合组织为石棉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黄果柑规模发展后,由于农户个体管理造成农药使用混乱、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立黄果柑专业合作社,初步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了必然趋势,如石棉县小马黄果柑专业合作社成员遍布新民、挖角等乡镇,仅小马村规模就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超过400万元。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7个,入社成员2000余人,注册资金达7000多万元,连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9000余户,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
二是技术服务队成为石棉农业增收的重要保证。黄果柑技术服务队、枇杷技术服务队、核桃技术服务队,这些服务队为石棉农业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在正规厂家购买农药、肥料,并抽样保存,肥料留样。”这是石棉县专业合作社维护自身权益最常用的办法,技术服务让农户种植管理无后顾之忧。如新民乡小马村专业化服务队现有技术人员14人,对种植农户实行包户到人,定期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每年黄果柑成熟时都要对果实进行食品安全检测,通过技术服务队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后,优质商品果增加了30%以上。技术服务队还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年培训6000人次以上。
三是标准化生产是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利用校县合作关系,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柑研所等科研院校进行广泛合作,成立了专家大院,建立5个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扶持指导成立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服务队15支,下派科技特派员15名,大力开展标准化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建立绿色防控基地8个,建成2.8万亩黄果柑、枇杷、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其中黄果柑建成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8个,有机认证农产品4个、面积3914亩,国际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农产品2个、面积2004亩。标准化生产成为石棉农业产业实现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推手。
四是政策扶持引导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保障。政府一直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每年出台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引企业、建基地、办协会(专业合作社)、创品牌等给予大力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多元化投入力度,县本级财政按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速度增加投入。在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下,各级各部门整体联运,上下一盘棋,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不断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进程,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精深打造“百里金果长廊”的氛围日益浓厚, 加快了10亿元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