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深化气象为农服务 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 2021-12-31 来源
[ 字号大小:]
 省气象局

  2014年,我省气象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大力促增收、全面建小康”的工作思路和中国气象局有关部署,完善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有力推进了四川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现将相关工作情况交流如下。

  一、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推动长效机制建设。截至去年11月,已组织推动18个市(州)、80个县级政府出台加强“两个体系”建设的文件,召开市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会议39次,县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会议225次; 84个县级政府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了政府“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中; 14个市(州)政府、70个县级政府已将气象为农服务相关工作纳入绩效考核,3个市级政府、30个县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维持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126个县成立了具有地方编制的县级气象为农服务机构。

  二是继续深化部门合作。与省水利厅签署《关于加快水利和气象发展的合作协议》;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的通知》;与国土部门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宣传普及气象预警和避让措施。参加了由省政府牵头组织的防震救灾综合大演练、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的山洪灾害防治演练,顺利完成了演练任务和保障任务。

  三是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全省有93个县已建立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机制)或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目前全省51198人,覆盖了91%的行政村,年内已开展各类信息员培训112次,乡镇信息服务站4375个,已覆盖全省100%的乡镇。自建或共用气象预警大喇叭13052个、电子显示屏965个,除三州部分县局外,各级气象局都建立了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形成了预警信息直接到乡镇村干部、村级到户的信息传递机制。9个市(州)、59个县持续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已有616个社区通过认证;80个县级政府已正式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92个县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发放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1932次,开展乡镇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74次。

  (二)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一是加强工作部署。制定了《四川省直通式气象服务业务考核办法》,将“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相关要求纳入了2014年全省气象部门的目标考核.编制了《四川直通式气象服务指南》等标准和规范,成立“四川省为农服务气象专家组”,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指导。

  二是强化部门合作。全省已有21个市(州)、114个县(市、区)气象局与当地农业部门共同推进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建立起包括专合组织、农业经营企业、种养殖大户、综合服务社、家庭农场等在内共计12427个服务对象的直通式服务对象数据库,针对粮食作物、特色林果、养殖业等50余个农业产业类别开展服务,制作发布了19235期(次)相关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联合制作发布1121期(次)直通式服务产品。

  三是创新开展直通式服务。建立基于信息溯源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将农产品气候适应性分析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溯源技术、互联网信息服务技术融为一体,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过程、综合性直通式的服务。截至去年11月,已经为沐川、苍溪、通江、彭州45家企业进行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颁发了近9万枚农产品信息溯源标签,服务的手段、方式及内容深受企业和消费者的欢迎。

  (三)强化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气象保障

  一是加强关键农事季节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气象服务。省、市、县各级开展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关键农事季节的专题服务和主要生产环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等工作。截止11月中旬,省气象局已完成农业气象旬(月)报、土壤墒情监测报、灾情报、农业气候评价等常规业务服务材料36期;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农业气象专题服务材料16期。各市、县气象局共计发布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产品1125期。

  二是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建设和管理。21个市(州)气象局都制订完善了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农业气象工作历,已经初步整理出40个本地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气象部门自建或共建农业气象示范田(基地)33个,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面积达20公顷,开展田间调查1119次。初步形成“一证、二网、三平台”(即: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四川农村信息网、四川公共气象服务网、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与信息溯源平台、四川省县级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和四川省、市、县三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多渠道为农服务支撑体系。

  三是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一步完善省政府牵头、17个相关部门参加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开展人影作业,全省已实施飞机增雨作业共计12架次,影响总面积27.86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5.4亿立方。实施地面增雨作业211次,实施防雹作业163次。

  (四)强化为农气象服务的管理

  一是加强整体规划。组织制定《四川省全面推进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成立四川27名专家组成的为农服务气象专家组,加强为农服务工作的指导。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以中央财政支持的“三农”项目为重点,加强各项目组织和管理。组织召开全省“三农”服务专项方案专家审定会,建立了项目督查和考核制度,组织对试点县进行中期和年末考核。目前19个试点县均能够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发挥了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个县、13个乡镇荣获中国气象局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乡称号。三是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总结和宣传。编撰《天府新 气象——四川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实录》和《气象惠农新画卷——四川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图集》,全面总结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编撰《情系三农惠万家 共建美好新农村》,收集汇编37个优秀信息站和66名优秀信息员事例。在各级媒体上发布有影响的宣传稿件20多篇,为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下一步重点任务

  (一)强化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职能

  一是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部门联合、上下一体、管理规范的四川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并发挥作用。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推进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和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应用。建立与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山区相适应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推进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全覆盖。

  二是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发展机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将气象防灾减灾职责纳入乡镇政府“三定”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划分责任边界。促成地方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运行维持纳入财政预算,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稳定并壮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二)强化气象为农服务职能

  一是强化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定量化评估。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加强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推进农业产量预报精细化发展。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发展以作物-天气模型为核心的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业务,探索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再保险,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二是强化重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气象服务。加快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站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指标体系试验和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区划,建立集气候变化、气候、天气为一体的大宗作物全程服务制度。适应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业务。

  三是健全面向新型农业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机制。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体系,面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健全以农业气象信息平台为基础、互动服务机制为纽带、专业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直通式”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产品原产地气候品质认证与溯源服务工作,为各级政府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计划、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和食品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农业企业增收提供重要手段。

  四是完善农村气象服务。加强“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象保障,将农村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融入乡村治理,提高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针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继续加强四川农村信息站建设,强化农产品信息的监控、采集和发布,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水平,巩固和发展乡村综合信息员队伍,大力提升村级信息员覆盖率。强化科学管理,加快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