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主动适应新常态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 2021-12-31 来源
[ 字号大小:]
 农业厅

  近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指导和监督下,我厅坚决执行人大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议,依法履职、服务三农,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好势头。

  一、多措并举促实效,扎实推进农村改革

  一是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农村专项改革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四川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专项方案》、《关于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二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确权登记进度。有160个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55个省级试点县已基本完成。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482.3万亩,占承包耕地的25.4%;全省162个县(市、区)成立了仲裁委员会,占全省总县数的88.5%。四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组织农民合作社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目前,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47329家,增长32.9%;家庭农场发展到1.2万个,增长91.5%;培育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391户,增长12.2%。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省级示范社达到1030家,国家级示范社达到462家。五是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在全国率先试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9个试点县获得贷款3亿多元。43790个村完成集体资产清理,集体资产总额378.49亿元。六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全省完成集体资产清理的村达到4.38万个,集体资产总额378.49亿元;开展农村财务专项审计的村达到3.5万个,审计金额123亿元。

  二、创新机制添活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抓好了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和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了成都、南充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广安、巴中、眉山等3个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金堂、绵竹、广汉、仁寿、宣汉等5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以及资阳、遂宁、眉山、内江等4个现代畜牧业试点市建设;三是下大力气抓渔业示范基地和水产示范园区建设。整合上亿资金,用于南江、通江、盐亭等水产重点县,新增水产示范基地55个、健康养殖示范场30个,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3.5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基地。四是严格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100万千瓦、农机合作社1100个,新增150个。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薄弱环节明显突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全程农机化示范区150个,其中万亩农机化示范区110个,油菜机收面积突破208万亩,机播达到100万亩,分别比上年提高3倍、2倍。五是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省修复提灌机械8.85万台次,新建和改造提灌站3574座,新增提水控灌设备2.31万台,新增与改善提水控灌面积80.6万亩。六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示范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19万亩,建成万亩以上示范区89个,5千亩以上56个。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3702万亩,占耕地面积36%

  三、突出优势抓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继续壮大

  一是着力推进粮油功能区、核心区建设。突出抓好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45个油料大县,着力抓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主要作物生产。二是深入推进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扩大整县整乡高产创建规模,落实“四新”协调和“六良”配套,全面开展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了一批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高产高效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平衡增产。2014年,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达到675亿斤,保持稳定,油料作物连续13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杂交水稻供种保障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三是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130个,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1034个,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面达到67%。各类种畜禽场发展到1040个,建成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种畜禽场。新改建水产原良种场8个,鱼苗生产能力超过200亿尾。四是抓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位居全国之首,综合经营性收入750亿元,同比增加34%;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成特色粮经作物产地初加工设施7500座。五是大力推进“万亩亿元示范区”和“千金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以省上确定的40个产粮大县为抓手,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粮经复合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全省特色效益农业产值稳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法治保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更加注重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主产省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要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一批粮食生产“示范区”,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专业队”,扶持一批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二是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培育大产业,统筹谋划农牧渔产业发展;着力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围绕建设大基地,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打造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着力拓展农业功能,树立现代大农业观,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做到产量与质量并重,进一步强化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和监管机制,完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四是更加注重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让更多“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强化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围着市场转,盯着市场干。在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用好全国农交会等现有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平台,开拓“川字号”农产品市场。培育一批“走出去”农业企业。坚持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和大企业支撑大品牌策略,合力打造大品牌、经营大品牌,依靠品牌占领市场。五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引领农业品牌打造与产业升级。六是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