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百姓办实事是人大代表的应尽之责——记德阳市、中江县人大代表唐兴春

时间:   2016-10-20     来源:   省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代表联络处 德阳市人大常委会    

  唐兴春是德阳市第七届、中江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现任通济镇道桩村“第一书记”。2014年3月,他因任职年龄从南华镇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任主任科员。2015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决定他到通济镇道桩村任“第一书记”,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任务。任职后,他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块,摸实情、听民言、知民意、集民智,为脱贫攻坚献计出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夯基础,扶贫攻坚有了保障

 

  2014年道桩村因两项考核被“一票否决”而成为“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此背上了思想包袱,而且认为原来是多年的先进村,对评为落后村不服气,甚至还有泄气的想法。在了解此情况后,唐兴春按照“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走访老党员、村组干部和召开各种座谈会熟悉情况,广泛开展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谈心谈话活动,帮助他们重树工作信心、重振工作精神,并制定并完善了11项工作制度。村“两委”的工作很快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心民心得到了凝聚,脱贫攻坚有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抓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要致富,先修路”,村上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是道桩村落后的重要原因。2015年7月以来,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他的积极努力下,道桩村完成了154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建村组道路10公里、硬化道路3公里;修建蓄水池4口、整治堰塘1口、整治提灌站倒虹管1处、硬化水渠200米;争取县城乡综合管理局支持电杆20根,用于解决该村道路照明问题。如今的道桩村村社道路宽了,水利设施完善了,群众致富的信心增强了。

 

  抓产业,群众致富有了动力

 

  道桩村属浅丘偏远村,产业支撑乏力。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的经验,他认为“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为此,他主动协调、动员本村3组回乡创业人士陈友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金佛手850亩(因地制宜地套种芍药600多亩)、大棚西瓜300多亩,同时还帮助成立了鑫森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目前,专业合作社用于基础设施和种植投入已达350多万元。仅此一项,老百姓土地租金一年可增收56万元,务工收入可达50多万元。全村在家务工人员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为使产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他还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村干部到他县的仓山、太安、冯店、会龙等地学习现代农业经验,帮助业主解决生产技术、拓展信息、建立销售网络等方面的问题,邀请拥有3000亩芍药的川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社长周自金到鑫森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开展讲座,进一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推进、互惠互利的目的。在2015年的基础上,今年又流转土地260余亩,田间莲藕种植200余亩,推动了产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能力。

 

  抓结对,搭起致富连心桥梁

 

  唐兴春积极响应“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号召,注重脱贫攻坚不仅要“输血”,更要注重“造血”。他和市县人大代表与村里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他们理清了发展思路。道桩村全村807户,精准建档贫困户47户。对特别困难的几户他都主动结对帮扶,助其脱贫。如他村8组郑明宽,68岁,家中只有夫妇二人,他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属因病致贫的困难户。他帮他找医生诊疗并进行心理辅导,劝导他要心情舒畅,保持健康的心理,并注意生活的调理;同时,他还介绍他们夫妇到鑫森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务工,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现金收入,解决了他一家人收入,治病费用也有了保障。又如12组的王仕荣,65岁,家里只有他一个人,2013年因患胆结石导致多病并发,花去医药费3万多元,四处欠债。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和他有做红薯条的手艺后,就帮助他重立“旧灶”,施展特长,进行红薯条加工。当年就加工粉条1000多斤,收入超过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市县人大代表陈明雄、兰加海等同志也积极到村上结对帮扶,为该村提供40多条扶贫意见建议,同时帮助该村解决了资金(争取各方面资金10.19万元)、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难题,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特困户谭万富等11户都实现了脱贫。

  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积极牵线搭桥、切实帮贫扶困,道桩村实现了由“软弱涣散”村到先进村的转变。如今的道桩村道路平整了、产业做大了、贫困户脱贫了。村里人都说:“感谢人大代表和‘第一书记’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相信道桩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道桩的人民一定会更幸福。”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蜀ICP备11021803号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