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党史映初心 奋斗新征程 > 红色课堂

【百年风华•党史回眸】百年老人爱中国一生

时间 2021-08-04 来源 《鉴赏大党百年风云》
[ 字号大小:]

  “我今年104岁了,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我见证了中国的许多变化,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英勇斗争,看到中国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不仅看到,还参与了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让我感到无比荣幸!”伊莎白·柯鲁克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爱中国爱了一生。

  出生在成都,扎根在中国,伊莎白深爱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加拿大完成学业后,1938年伊莎白回到中国。刚开始,她在一个少数民族村子做社会调查。从那时起,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关注与调查,持续了她的一生。

  20世纪40年代初,伊莎白在璧山兴隆参加乡村建设项目,后写成《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 (1940-1942)》和《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抗——兴隆场(1940-1941)》。这两本著作,记录着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1981年至2004年,她6次重回故地访友调研,并设立“伊莎白·柯临清助学基金”,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被当地政府授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

  1947年11月,伊莎白和丈夫大卫·柯鲁克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1948 年初春,加入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组成的12人土改工作队。夫妻两人观察和采访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完成了社会调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这两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社会人类学名著。

  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1980年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一批“外国老专家”。1948年,伊莎白和丈夫打算回国,辞行之时,时任华北局书记薄一波挽留他们到“石家庄外语训练班”,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工作。伊莎白回忆说:“结束十里店的调查后,我们来到石家庄外语训练班教英语,并决定留在中国,这一留就留了近70年。我很高兴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伊莎白和丈夫参与创建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在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60多年的开拓和耕耘,成为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

  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充满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伊莎白夫妇勇于并善于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今,他们的许多学生仍活跃在中国外交和英语教学领域。伊莎白为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倾尽一生,为中国对外友好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