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外事侨务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川创业状况调研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外侨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川创业,积极推动完善我省引进人才的政策、政务环境,由省人大外侨委牵头,省侨办、省侨联、成都市侨办等单位共同开展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川创业状况》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川创业情况概述
  (一)基本情况
  我国改革开放使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队伍不断壮大,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有250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学成回国的达40%, 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他们中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所有高新技术领域和金融行业。
  近年来,我省围绕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2005年开始,从海外来川的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比重逐年上升。随着2009年四川省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川创业人数迎来了迅猛发展阶段,IT、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侨资企业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测算,我省已引进以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为主体的回国创业人员1万人以上。由于市场、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原因,来川创业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主要集中在我省少数大中城市,其中成都地区聚集了80%以上的海外专业人士,绵阳和德阳地区占15%,其余18个市州地区占5%。
  截至2011年底在成都市创业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4300多名(高校除外),三分之二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49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2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74家,主要从事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生产,已成功培育了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万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二)我省扶持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川创新创业的主要措施
  1、建设专业园区,吸引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来川创业
  近几年来,我省为吸引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川创业,在成都、绵阳、德阳等城市都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07年1月国侨办批复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2009年6月9日,成都高新区被中组部批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四川省唯一设立基地的单位。依托高新区这一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平台,成都市大力打造“人才特区”: 2010年成都以高新区驻海外的招商引资联络处为平台,建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实现海外人才引进的常态化、制度化。1998年8月,成都高新区成立专门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服务的机构—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旨在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市高新区实施的大孵化器战略,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打造了良好的发展载体,目前已建设了以6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骨干的2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孵化总面积110万平方米。其中9.6万平方米的政府示范孵化环境优美、服务优质、政策扶持力度大,是吸引和培育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
  绵阳市自1992年以来相继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学创业园区和市经济开发区等几大园区,启动了高新技术孵化园,建立了标准厂房,完善了配套设施,引入了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企业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绵阳创业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
  2、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川创业
  近年来,我省相继推出“百人计划长期项目”、“百人计划短期项目”、“青年百人计划”、“顶尖团队支持计划”等优惠扶持政策,并以四大计划为依托,在政府资助、创业扶持、创新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措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体系。  
  这些优惠政策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其中,“百人计划长期项目”侧重于全职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短期项目”侧重于柔性引进一批符合“百人计划”条件、每年能短期来川工作且能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百人计划”侧重于全职引进一批40周岁以下的海外优秀青年拔尖人才;“顶尖团队支持计划”侧重于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能够引领四川产业发展并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团队。
  此外,我省还建立协调机制,专设服务窗口,负责落实引进人才出入境与居留、医疗、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待遇,最大限度地激发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作为全省人才高地的成都市先后围绕促进人才发展、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引进国外智力和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人员来蓉创业服务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激励和扶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家”工程等优惠政策;结合推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加强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意见。如全面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都人才计划”,启动长期项目、顶尖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青年项目和海外短期项目,设立基数达1.2亿元的专项引才资金。对于海外短期项目、长期项目、青年项目和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分别给予50万元—500万元的资助。成都高新区则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在办公场地、软件开发专项补助、科技项目申报、贷款贴息、专家公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创新创业企业的聚集与发展壮大。2011年高新区出台了《成都高新区鼓励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每年财政出资超过1亿元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奖励。经评审,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区内创业可获得10万元-100万元启动资金、200平方米以内三年免租金支持。
  3、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来川创业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做大做强侨务引才引智品牌。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的独特优势和侨办系统的积极作用,和国侨办共同举办了5届“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使之成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进侨资侨智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依托“海科会”平台,我省把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侨务部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省内高新区、高校、科研机构“筑巢引凤”的作用,注重引进人才、引进高科技项目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举,积极促进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川投资、创业。仅2011年和2012年两届“海科会”就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来川考察洽谈,促成200多个海外高层人才以及350亿元的高新科技和产业投资项目的签约。
  通过涉侨社团汇集华人华侨智力“精英”。近年来,四川“海外交流协会”、“华商会”和“海外专业人士工作委员会”先后成立,汇聚了一大批在各领域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知名侨商、侨领和专业人士,并依托与四川关系密切的数百个海外新老侨社、商会、专业协会和川籍侨团,在50多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四川海外侨务工作基地,聘请31名海外华人华侨高层次人才成为我省的“引才顾问”。
  4、改善政务环境,服务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来川创业
  健全涉侨法规体系,完善涉侨地方法规,着力营造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我省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为主线,先后两次对我省的《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出台了多部涉及投资权益保护的专项涉侨法规和一系列支持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川创业的规章政策。2011年11月,新修订的《四川省华侨投资权益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条例》增加了促进投资和创业的条款,更加注重鼓励和引导海外侨胞中高层次人才来川投资创业,为侨资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法制环境。   
  健全维权机制,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侨资企业合法权益。省政府设立了“省长信箱”,为在川侨胞提供了一个畅通、便民、高效反映诉求的渠道。省人大建立每年“侨法”执法监督检查制度。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建立和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干部定期下访制度、省级“五侨”信访联席机制、信访工作综合协调和督查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时受理和妥善处理侨胞投诉,并推动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涉侨法律法规和支持侨资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经批准,省侨办经科处加挂投诉协调处的牌子,增强维护侨商合法权益的职责。同时,发挥四川华商会、四川海外专业人士工作委员会自我服务的功能,发挥四川省为侨资企业服务法律顾问团的作用,及时地向侨资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依法维权,为海外侨胞在川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
  加强跟踪服务。在人才和项目引进落地后,省侨办积极落实部门和专人及时把握侨商的需求,主动与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衔接,继续关心侨资企业发展,主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中的困难,竭力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组织侨资企业与新闻媒体恳谈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增进了解,树立了我省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侨资企业在川生根发展的信心。
  (三)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川创业的影响及作用
  1. 华人华侨专业人士已经成为西部人才聚集高地的主体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接受了国际化的教育,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来川后一部分人在大学、科研院所从事研发工作,成为研发团队的带头人,另外一部分人则带着科研成果、专利等组建公司创业,吸引和聚集了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青年英才加入团队,呈现出“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影响一片”的人才增幅效应,既为四川带来国际前沿的高新科技,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观念,带来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人才及团队,为推动我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都海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系一家提供创新药物临床前研发服务外包企业,由中组部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谢东博士、姜和博士、田力博士于2006年创办。通过这几位“千人计划”专家的专业人脉网络,企业引进了10多位具备国际专业资质的高级人才,建立起一支拥有美国毒理学、实验动物病理、实验动物兽医等资质的国际技术和管理团队,并投资上百万培养本土人才,建立起近百人的技术人才队伍。
  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创业团队由5位掌握国外现代生物制药核心技术的海外华人专家组成,创业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有4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梁朋博士、王晓东博士、朱健伟博士和罗顺博士。梁朋博士是世界上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带头人之一,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曾担任过世界各大生物医药的高级顾问。王晓东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院院长。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已吸收一批掌握尖端技术和管理体制的世界一流人才回国,并与川大生命科学院共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了一批现代生物制药的高层次人才,这一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产、学、研”结合培养我省生物制药创新性人才开拓了一条新路。公司还接受川大本、硕、博毕业生到公司实训实习、工作。
  四川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邹铮贤博士,凭借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先进平台,吸引了一大批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数字、模拟及软件技术资深专家,公司拥有工程师15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80%。
  目前,四川省累计已有10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48人入选我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入选数量居西部地区首位、全国第八位。“千人计划”专家来川后,已在我省迅速开展前沿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培养聚集人才,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快速壮大了四川省高端人才队伍,而且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发展一个学科 (专业)、兴起一个产业(领域)”等“裂变”效应,有力助推了四川省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统计显示,这100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在川所办企业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总额达4.93亿元,2011年实现产值5.98亿元,纳税8483万元,不少人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去年,省委、省政府一次性批准7名“千人计划”专家作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2.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企业已成为四川高端产业的生力军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企业掌握、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企业产品已能够填补国内(外)空白,成为我省自主创新和内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川创业所带来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不仅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也顺应了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快速发展壮大,形成的独特经营模式,成为其他侨资企业乃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模范,为四川经济的转型发挥了示范作用。
  2005年成功引入的奥泰医疗创业团队,由“千人计划”专家邹学明博士和30余位在国际磁共振科技及工业领域享有盛誉的技术、管理专家组成。他们历经5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研制出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实现了30余项世界领先技术的转移,打破了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的行业垄断,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提供商。2011年该企业实现合同销售金额8578万元,上缴利税1676万元,为国家节约外汇资金1360万美元,预计2015年公司产值将达15亿元。该项目的成功引进、孵化和培育,受到了李源潮同志的称赞,邹学明博士荣获四川省顶尖创业团队资助。
  美国范德堡大学终身教授梁朋博士携带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尖端专利技术和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蓉创办的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共价形式结合的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平台,成功研发出多项治疗癌症、心脏病、银屑病的新药,预计5年后产值将突破40亿元,成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的新增长点。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光分路器芯片供应商—飞阳科技是李朝阳博士创办的企业,他以平面光波导技术为平台,自主设计开发了多种集成光器件,2012年销售量突破1亿元,光分路器芯片占有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50%以上,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空白。
  以成都市高新区为例,近年来累计孵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企业400余家,企业获得批准的知识产权588项。2011年高新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企业贡献税收超过10亿元,占高新区工业企业税收30%,且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已成为成都高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高新区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之一。     3、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企业成为技术转移的中坚力量。
  目前成都市高新区400余家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企业转化了2000余项科研成果。事实证明,吸引和培育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新创业是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国际化的最有效举措之一。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强、技术领先、视野开阔等特点,其项目是否成功实现产业化,与高层次人才利益攸关,因此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具有强大动力。
  成都海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建立以来,销售业绩每年翻番,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公司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外服务合同金额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公司不仅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制药企业提供了新药研发服务,还与美国国防部、卫生部、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以及欧洲、韩国制药企业及新药研发机构等40多家大型制药企业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拥有海外市场稳定的客户群。借助成都良好的动物资源优势和人才储备优势,成都海圻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拟在未来的几年逐步完善战略规划和部署,为四川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贡献。
  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潘锦功博士来川创办的中光电阿波罗太阳能有限公司,致力于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研发,产品具有系统发电量大、电站建设成本低等特点,是未来国际上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钟娅玲是日本熊本大学生产科学博士,1999年回国,2004年创办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的工程服务,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她通过对引进日本技术的再创新实现了成果转化,目前已通过技术成果鉴定9项、授权专利18项。  
  二、制约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中央到我省各级政府推出的招才引智政策对引进海外人才、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海外人才也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省在政务、法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落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生根发芽和发挥作用。
  (一)创业环境层面
  1、涉侨法规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法律法规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要指导思想,法律源于多处而且法律位阶低,权威性不够,从而产生了以行政许可审批为主,重资格审批、轻入境后规范等问题,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是我国重点联系和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象,他们具有熟悉中国文化、与中国联系密切及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等特点,主观上更愿意移入中国,客观上也更便于移入中国,不宜与外国人完全一致地适用出入境、工作、永久居留、国籍等方面的规定。在《关于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特定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第2条中规定:“……对于愿意放弃外国国籍而申请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的,公安机关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有关规定优先办理。”但是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任何关于鼓励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移入和优先办理相关申请的规定。在相关法律条款缺失的现行环境下,他们具有的熟悉中国文化、与中国联系密切、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等特点得不到积极回应,也不能在法律层面公开释放。
  配套政策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针对海外人才的引进、落地、创业等工作,省委组织部、省公安厅、科技厅、人社厅、教育厅、统战部、侨办等多个部门推出了种种配套政策,但这些配套政策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衔接体系,使得他们在落地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2、信息交流尚不对称
  近年来,为吸引海外人才资源,从中央到我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优惠鼓励政策。但是,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来川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这些政策了解不够,遇到问题不知道有政策可以帮助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走了很多弯路,花费了很多精力,也浪费了很多资源。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基层涉侨体系不够完善、人员配置不到位、工作人员任务繁多或素质能力等问题,疏于相关工作的开展以至于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各部门加强宣传,将相关政策梳理成册,更有效地推动实施。
  3、后续服务尚不适应
  目前我省的引才后续服务工作还应加强跟进和完善,表现出的就是政策的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工作平台的建立和后顾之忧的解决是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而工作条件落实进度较慢、资金配备周期长、生活待遇政策落实不到位又是他们反映较多的问题。如我省“百人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赵刚教授反映,他于2011年4月到四川大学报到,10月份配备经费到位,11月份才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又经历装修、购置仪器设备等,直到2012年4月实验室才正式投入使用,期间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展工作。我们认为,人才的引进工作固然重要,而对人才引进后的后续服务工作,如他们在国内工作的启动、项目的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二)创业要素层面
  1、资金短缺是主要瓶颈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创业初期:目前,我省、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以及成都高新区对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新创业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这体现了政府愿意与落地的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风险的诚意,这些扶持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困难。但是,对于初期回国创业的专业人才来说工作资源的积累需要一定时间,资金运转达到良性循环也需要一定时间,这个阶段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
  企业的发展期:目前来川创业企业基本是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和担保较难,在企业做大做强时资金往往又成为发展瓶颈问题。
  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入选者、成都万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魏波于2002年带着在美国硅谷工作和创业经验回到了家乡成都创业。其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专业技术达到国际一流的嵌入式设备研发及生产的企业,自2007 年以来,公司先后完成了来自多家国际500 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的项目合作,并和嵌入式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如英特尔(Intel)、飞思卡尔(FreeScale)、德州仪器(TI) 、微软(Microsoft)、IBM 等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公司目前的客户遍及中国、美国、意大利、芬兰、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当年与他同期来川创业的有十余位海归精英,都是带着各自核心技术希望来川成就一番事业,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或是由于资金难以为继、或是没有找准市场等原因,到今天仅剩他和我省“百人计划”入选者陈晋川团队仍在川发展,其余均以离开。有的选择了支持力度更大、客户密集度更高的沿海省份继续创业,有的干脆回到所在国。目前,魏波也已在引才力度更大、资金扶助力度更强的无锡成立了另一个公司,并准备把将来的发展重点放在无锡、上海。
  我省重点发展产业中的生物医药类企业,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回报丰”的发展特点,在国外,一个原创一类新药平均需要10-12年、耗资10-15亿美元,当他们处于发展转型期时,面临的资金、土地等难题相比IT企业将是更巨大的考验。目前在我省发展的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成都海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创业型公司,具有国际高端新药研发能力,已成功研制出了在世界生物医药业领先的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银屑病等靶向药物。他们希望尽快推动中国创新药物发展,打破国外商业巨头垄断中国高端医药品种的局面,为我国患者带来效果好、副作用小、价格优惠的创新药物,然而新药研发费用高、周期长的困难使这些创新型企业在后期资金、办公生产用地等方面已举步维艰,如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专家陈元伟博士所在的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将大部分项目转让给其他公司以求生存。
  前文提到的成都海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场地有限、产能不足。公司目前从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租赁的设施,将于2013年12月到期,在新设施未保证的情况下难以安排未来业务。并且公司对试验设施无自主权,不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改造。成都海圻已经因此失去市场份额,部分已外流到上海、北京及其他国家。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帮助公司解决50-100亩办公用地。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差异:在调研时,许多创新人才提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在国外基本是用于“人”,如聘用实验室工作人员、专职科研人员等;在国内这些经费是指定用于“设备”的,这种差异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没有那么自如,而对于科研来说,“人”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对于一些有军工背景的学校(如电子科技大学),外籍教师的身份会影响科研经费的申请,这对于他们开展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
  电子科技大学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引入了“人才特区”机制,比如对于归国创新人员的用人权限、考核,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式,打破跨院用人壁垒,允许他们聘用专职科研人员等。这些措施使得引进人才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专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值得推广。
  2、经营管理是主要短板
  目前我省的华侨华人创业团队主要是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居多,擅长高科技研发,对管理并不十分在行,而且由于他们经常往返于国内外,只能由团队中成员轮流回国经营管理,或委托在川的亲戚朋友管理,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是不利的。因此管理人才是他们创业中急需的,需要政府的引导。
  3、融入本土是主要挑战
  长期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使得绝大部分归国创新创业人员已经不熟悉国内的环境,他们常常不适应国内市场规则、不知如何与国内政府、合作伙伴打交道,如果按经验照搬海外商业模式或科研运作模式存在水土不服的风险。如何既保持他们国际化的背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重新适应国内环境,尽快做到再本土化,是对他们的挑战之一。
  电子科技大学在帮助归国人员应对这一挑战时提出了“1+1团队组建模式”,即一位引进人才与一位与其学科研究方向相近的国内伙伴配对,帮助其熟悉国内环境,加速其对体制的熟悉和科研渠道的建立,使其尽快融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
  (三)生活环境层面
  家庭生活障碍是困扰大多数归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另一大问题。其中涉及较多的是:恢复户口难度大、周期长(起码半年),外籍子女入学难度大,子女医疗保险参保难(只能购买商业保险),孩子认同感的缺失,住房限购政策实施后购房问题,千人计划的“绿卡”周期长、名额少,签证时间较短等。被调查者表示,虽然相比较而言这些属于琐碎的问题,但是生活环境的困扰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情绪,甚至让他们有“知难而退”的念头,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
  三、对策建议
  招才引智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方面,但因为地域及财政方面的相对劣势,目前我省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人才总量、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相比还缺乏吸引力,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和扶持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新创业,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中国最大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引进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相关政策、法规
  2011年我省对《四川省华侨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在突出鼓励、促进投资创业、注重与现行法律法规衔接、着力规范和改善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相应修订。下一步,建议我省对现行的涉及华人华侨来川投资创业的规章加以梳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规定。如华人华侨以知识产权在川投资、华人华侨专家学者在川创业的优惠待遇,华人华侨来川投资兴办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等,以进一步改善四川的投资环境。
  调查结果表明,对海归人才最有吸引力的政策主要包括:为引入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次性奖励、融资等支持;取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户籍的限制;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公寓”;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优先照顾待遇;为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迁提供帮助;放宽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家属国内居留和出入境限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外高层次人才最关注的政府优惠政策是能解决海归“后顾之忧”的优惠政策,如从法制建设源头上处理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出入境、工作、居留和融合的关系。目前,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已经相继推出了“人才居住证”政策,给海归提供诸如参加居住地的社会保险、子女在当地就读、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住宿登记、在省内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申请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等等便利,以吸引更多的海归专业人士带着自己的技术、专利回国。我省可以参照各兄弟省份的做法,设立“人才绿卡”,并制定相关法规、条例等,促进人才引进工作。
  2、建立差异化引才机制和评估体系
  建议在引进人才时紧密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考虑地区产业结构和资源特色,创新模式,实行差异化、按发展需求并结合专业的评估体系科学引才。引才的目的是期望人才发挥才能,对国家和地区有所贡献,过去的成果只能证明具备引进的资质,而非代表已经做出贡献,因此还应建立后期长期的跟踪、监督体系,使工作配套与项目、工作、成果结合起来,在项目中出资、在工作中提供待遇、在成果中奖励,通过科研经费、项目补贴、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减免税收等支持引进人才及其企业的发展。还应建立起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适当引入双向竞争机制、退出机制和督导机制等必要的配套措施,保证人尽其才。
  今年“海科会”上,参加“海外人才引进与城市国际化”论坛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王辉耀建议,在人才交流方式上除了吸引成熟的高端海外人才来川,也可创新模式在成都设立海外人才成都交流站,吸引科技、商贸、社会、文化领域的国外大学生来川继续学业,融入这里的创新氛围与文化,并吸引这些人才留在成都,他说:“在这方面,成都包容的文化禀赋非常有吸引力,这样的方式在全国还没有,成都可以先行为之。”
  目前在中央“千人计划”和我省“百人计划”中,入选者多为理工科的人才,很少涉及到经济和人文学科,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政策大部分也是针对高科技人才,因此对自然和工程学科人才的吸引力较大。但是,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提升中华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加大针对引进海外经济和人文学科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四川大学已经规划了“川大人文学科百人计划”,我省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适当引导,设计一些人文学科相关的人才引进计划,使我省的发展更有深度和宽度。
  3、畅通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企业融资渠道
  我们建议政府一方面可以发挥各部门优势,采取多种渠道帮助回国创业的海外专业人士解决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如成立天使投资基金、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主动帮助有贷款需求的创业者;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导向、有机实现海归人才与本土企业、民营企业的嫁接等,帮助企业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得到历练,从而成长为能够独立面对挑战的创新型企业。为了落实留创园服务海归的政策,大连留创园就通过“海创工程”设立了专项资金,通过资金扶持解决留学人员创业期间资金短缺的问题。
  此外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给予特殊的资金政策扶持。例如,我省是生物产业基地,具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但整体研发水平不高,生物医药企业实力不强,要建设成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梁朋、谢东、陈元伟博士等“千人计划”专家就此提出专题报告,拟共同在成都市高新区建设“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引进金融危机后国外较成熟的高端生物制药产品,迅速产业化,以促进四川和全国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从源头上提高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起点。我们认为该报告具备行业发展的先进性、前瞻性、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我省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可使四川成为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学、研中心,这对于提高四川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力,开拓四川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发展空间,促进四川生物医药产业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
  4、推动华人华侨专业人士企业与本土民企对接合作
  我省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具备国际化视野、素质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理念的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川创业,完善了我省的产业结构,推动了高科技产业、创意经济以及知识服务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融资难、不熟悉市场等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不少本土民营企业也有过于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发展、资金过于集中在楼市与股市、对海外市场和商业环境不熟悉等问题,有产业升级、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也有压力和问题。许多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双方都存在互补、互益的发展空间。因此,推动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进行各类对接合作,并为之提供公共服务,最终达到我省政府、社会与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建议在我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推动海归人才与本土民企的经科对接合作:组织海归平台和民营企业平台对接,建立可以方便海归人才与民营企业从项目、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各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的信息服务平台、中介平台、对接平台,为海归创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牵线搭桥;在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的各项政策和优惠上,进一步鼓励海归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聘用“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人才;鼓励我省企业走出去,发挥海归人才国际化的优势。
  5、提升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的归属感
  引才首先是引心,要让人有家的感觉,只有做到温暖人心,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我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引进人才及其企业的配套服务,结合不同行业以及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从初创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服务保障。除了日常服务要及时有效外,还要提前想到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如他们在川工作期间的落户、签证、医疗、保险、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子女保险等等问题。在工作平台方面,建议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决定重大事项,协调各方面事物,在人才的引进与共享、科研成果的共享、高科技实验室的开放、服务平台综合利用和开放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规定,使得流程更规范、运作更流畅。只有使人才“引得进、住得下、留得住、能发挥出作用”,引才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位。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