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外事侨务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建议意见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外侨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1+3+7”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需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其周边乃至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省自贸区建设,四川省人大外侨委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了课题组,在四川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上海自贸区、福建自贸区等地广泛开展调研,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建议意见。
  今天中国的发展整体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一带一路”倡议所构建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四川自贸区应当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枢纽联运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与西部其他内陆自贸区共同形成国家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开放打下坚实的“后背”基础。
  一、四川自贸区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节点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设立四川等内陆自贸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发展创新点,在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贸易便利化、行政管理精简化等方面引领改革,为进一步促进国内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自贸区建设是“一体两面,相互配套”的关系,共同构成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前者前期着力促进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而后者以降低贸易门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域内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内容。四川省是西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广阔、潜力较大的交通节点地区,是衔接西南、西北的重要省份,成为内陆自贸区,能够发挥对“一带一路”西部相关区域和沿线国家的要素集聚、经济辐射与联动作用,同时也能以点带面,带动辐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充分发挥四川自贸区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功能
  四川获批自贸试验区之后,出台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快速有效地推进四川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如组建自贸区行政审批局,建立“一窗受理、接办分离、一章审批”机制,集中办理审批事项,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审批效率提高了80%以上;全国首创“保税物流中心与港口出口联动”作业模式,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联合“一次查验”、原产地签证检企“零见面”等通关便利化举措,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降低了47.7%和79%等。
  应该看到,国家先后设立“1+3+7”共11个自贸区,除了要求各自确立建设任务和探索制度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求体现区域特色和差异,在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承担不同的战略功能。因此,在快速推进四川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拓展对四川自贸区功能定位的认识至关重要。
  (一)内向功能:面向周边,发挥区域辐射带动功能
  内陆型自贸区的内向功能是指自贸区辐射带动周边经济落后地区的功能。自贸区制定先进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毗邻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将其经济效果进一步扩散到内陆更远的区域。国际上内陆自贸区内向功能发挥最好的案例是巴西玛瑙斯自贸区,该自贸区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带动落后的西亚马逊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不仅甩掉了长期财政补贴的穷帽子,而且还成为巴西北方各州中唯一向中央国库纳税的州。
  四川自贸区周围分布着很多贫困县区,有的甚至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如何在自贸区快速建设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共同发展,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目前,四川省由于首位度较高,对周边经济的辐射性较弱,协同发展度较低,经济效益扩散程度较低。因此,四川自贸区的建设,应该在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借鉴玛瑙斯自贸区的做法,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包括关税在内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以点带面,以政策作为导向带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外向功能:实施“蓉欧+”、“泸州港+”战略,发挥区域枢纽联运功能
  内陆型自贸区的外向功能是指自贸区发挥交通优势,设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际性的交通枢纽,使区域内具备发展加工制造、国际贸易运转的便捷条件。为更好地实现外向功能,内陆型自贸区往往需要划定工业区、免税商业区、农业区等区域。
  四川以蓉欧快铁、长江泸州段航道为依托实施“蓉欧+”、“泸州港+”战略,高水平地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和长江泸州港建设,与欧洲、中亚、泛亚等地区开展了紧密的贸易合作,初步实现了“立码头、强通道、促贸易、聚产业、谋发展”的目标。四川可以利用陆路、水运交通枢纽的优势,将自贸区建设定位于“两头在外的更高档的加工制造基地”。
  四川土地资源短缺,不适合在自贸区搞一般的农业开发,但先进的工业制造区、生态农业区、以及贸易商业区依然会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所以四川建设自贸区必须有较大的空间回旋余地,才能保证进驻自贸区的各种跨国公司能够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三)联动功能: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发挥区域产业联动功能
  内陆自贸区的联动功能是指自贸区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前向、后向、侧向关联,实现整个区域的产业聚集效应。我国沿海自贸区的产业发展重点是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金融、航运、保险等服务业,而内陆自贸区在这方面不能和沿海自贸区完全一致,要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主导产业。
  四川自贸区可以通过优惠政策的改革促进高端加工制造业和金融贸易业的发展,以产业为纽带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协同周边地域共同开发。例如,川南临港片区对全省各市州到泸州港集装箱高速路车辆通行费进行了补贴,在成都、攀枝花等地建立无水港,使成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乐山草甘膦等均在泸州港进出;在昆明建立无水港,与昭通开展“水水转运”合作,与遵义、毕节、楚雄等地开展园区和口岸合作。
  三、高度重视四川自贸区建设的短板
  综合来看,国内自贸区产业布局是以贸易、货运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基本功能,并兼具离岸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产业,并着力打造总部经济、离岸经济、平台经济三大新业态。而目前四川的产业发展仍以传统加工制造、金融贸易等产业为主。
  (一)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四川自贸区缺乏高端金融服务业,沿海型自贸区多已经进行了围绕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服务功能完善和金融制度创新,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四川自贸区应积极推动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自贸区专业化服务产业及金融产业。
  (二)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较低
  四川自贸区航运能力不足,物流集散能力较低。沿海型自贸区交通位置优越,可从事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等业务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四川自贸区要依托机场、铁路等区域性的交通枢纽设施,为发展国际大宗货物进出口贸易和物流集散提供可能。
  (三)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相对缺乏
  沿海型自贸区起步较早,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好,在高端制造业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而四川自贸区中产业多为大规模低端制造和基础生产性产业零部件加工,以及生物医药及农业发展的特色园区,产业能级及生产结构较为单一。四川自贸区应结合空间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突出片区特色,增强集聚效应。
  (四)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
  我省虽然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居西部第一,但人才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端产业的行业领军人才较少,尤其是高端创意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外语人才、具有外语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上海、深圳等地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但从其自贸区调研情况来看,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省的人才资源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更应在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
  四、几点建议
  (一)找准定位,明确四川自贸区发展功能
  受国家政策及经济开发程度限制,沿海型自贸区与内陆型自贸区在发展重点上存在差异。四川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不能盲目复制沿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更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发挥四川地区优势,找准自贸区发展定位。
  四川自贸区应以重点发展产业和区域建设特色为先行条件。四川自贸区具备自由贸易区所需的区位辐射带动、关税保护与贸易金融结算便利等三大主要功能条件,其总体定位要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为支撑,充分发挥各大节点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打造四川立足内陆服务全国,承东启西辐射亚欧的战略载体,培育四川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探索开放性经济新体制。
  (二)创新政策,推动对外深度合作
  沿海型自贸区政策指向主要集中在对外通关政策、对外贸易金融、负面清单管理、高端货运物流方面,如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港口物流、高端航运服务、培育壮大供应链管理等;而内陆型自贸区则是集中在创新投资体系、发展高新生产服务业,聚集吸引外资入驻等初级发展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四川自贸区的发展特点,构建科学高效的政策管理体系。
  四川自贸区建设要以“税收率持续降低、便利自由化贸易”为目标,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强调贸易便利化,注重人才创新。加快建成体制机制先进、经济多元、营运总部集聚、贸易投资自由、外汇管理宽松、人员进出方便、航运发达的自贸区。
  一是建议以“互联网+贸易”为依托,以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协同发展为目的,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催产的新业态,发展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基于产业链细分催生的新兴专业化服务领域,如贸易中间商、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文化金融等。
  二是围绕现代互联互通,打造四川改革开放合作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区,发展高水平开放平台、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
  三是抓住扩大服务业开放机遇,打造贸易发展转型示范区。打造国际航运发展合作区、金融商务发展试验区、科技创新合作区、投资综合服务区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区。
  (三)促进产业升级,确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围绕四川自贸区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促进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更高层次上融合,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促进全产业链整合优化。根据四川各大城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在特色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实行以下建议,有利于加强自贸区金融贸易发展。一是引导和支持有能力的制造企业重点围绕提高研发创新、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提升系统集成能力。二是引导企业将服务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或外包出去,实现主辅分离,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加快培育以大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加工等为主的大数据产业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新业态创新业务协作流程,提高产业整体效率和规模水平。
  (四)科学布局,优化自贸区空间结构
  四川自贸区为城市型自贸区,局部地区应设有围墙式的保税港区,自贸区内产业功能与周边区域相融合,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城市区域共同发展。四川自贸区应吸取成熟自贸区建设的相关经验,确定自贸区内部产业构成、功能导向以及土地混合模式的建设等经验,在保障自贸区基本功能的同时突出特色化,着力构建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规模化发展的内陆自贸区。
  首先应明确四川自贸区建设的类型及职能特色。按主体功能划分,国际自贸区大致分为七类,如转口集散型、出口加工型、贸工综合性等;按产业集群特点及空间形态划分,可分为园区型、城市型和集群型三类。
  其次,应根据城市功能及空间关系,明确各个片区的规划布局要点,优化片区内部功能及用地组织。用地分类上可学习沿海型自贸区,采用综合型的混合用地模式,空间结构上注重城市功能的延续,产业结构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并配套相应生活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同时注重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完善自贸区的公共设施布局及支撑体系,包括综合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绿地景观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等。优先建设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打造开放型、活力型、智慧型、生态型自贸区。
  (五)兼顾三个方面,完善相关法律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框架性法规,既要体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要求,把各项改革试验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固化;也要坚持法治环境规范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内“依法立法”。考虑到自贸区建设在自主创新、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和民间资本等问题中,存在国家法律授权复杂性的特点,省人大常委会在完善自贸区建设相关法律时,要兼顾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预留制度创新空间,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阶段性与法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经明确、具体措施相对成熟且可复制可推广的事项,如制定负面清单、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机制、自贸试验区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等内容,建议在保留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面意见予以修改完善;对一些改革创新还在持续深化的内容,如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等,建议通过“概括加列举”等表述方法,增强立法的前瞻性,为未来的制度创新预留空间。
  二是科学厘定条款内容,把握好中央事权内容与地方事权内容修改的侧重点。对涉及金融、税务、海关等国家事权的内容,建议从配合国家管理部门推进相关改革创新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对涉及地方事权的管理体制、综合监管、法治环境建设等内容,建议从深化自主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监督修改完善,并增加体现改革方向性的规定,以发挥地方立法对改革发展与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是抓住简政放权这个关键,积极为培育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四川自贸区建设营商环境提供保障。建议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增加在自贸试验区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的总体要求及相关规定;积极推进社会参与,增加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市场监督的有关规定;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对提高贸易便利化、支撑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