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颖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班额标准应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教育质量期待的提高而逐步调整”的建议》(第774号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在教育资源始终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寻求义务教育班额最佳适度规模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国家和省对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标准的设定,既要立足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级政府财力的客观实际,也要综合考量班额规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影响。既要努力构建适度班级规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要充分发挥公共教育资源综合性使用效率。
根据国家制定出台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是:农村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24班、1080人,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农村初级中学最大规模是24班、1200人,城市初级中学最大规模是30班、1500人,班额最大规模均是小学45人、初中50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通知》(川办函〔2008〕106 号)(以下简称《通知》)、《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以及我省近年来出台相关文件都将我省义务教育的班额标准确定为小学45人以内、初中50人以内。
2008年,《通知》出台以来,我省在化解大班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认真执行就近入学的规定,制订切合实际的招生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的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加强中小学校招生管理,从新生入学上严格控制新生班额。加强学籍管理,认真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无正当理由不能转学的规定,对于符合转学条件的,要严格履行转学手续,严格学籍信息化管理。二是扩容增量,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城镇学校规划建设,扩大城镇学校容量。根据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新情况,科学制定和调整城镇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适度超前新建和扩建必需的中小学校。增加投入,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舍安全工程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和计划,整体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三是科学配置教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有计划地增加教师数量,通过配备数量够、质量高、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解决新增班级的教师需求,有效解决师资不足产生的大班额问题。促进校长、教师定期合理流动,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提高教师待遇,加快建设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四是缩小差距,推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要在领导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千方百计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学生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大体相当的本地学校接受教育,缓解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家长择校而导致的大班额问题,从源头上遏制择校,有效解决因择校择师产生的大班额问题。
据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显示,到2012年,全省小学56人以上班有27750个,66人以上的超大班11113个,占小学总教学班的比例分别为23.3%和8.1%;初中56人以上班有19372个,66人以上的超大班7086个,占初中总教学班的比例分别为33.1%和12.1%。从数据分析和实际情况看,大班额问题在我省仍旧比较突出,特别表现在一些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我省“两基”工作的进一步巩固提高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
造成我省大班额问题较为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部分地区快速城镇化后城镇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异较大等。大班额问题的彻底解决既要需要政府、社会对义务教育持续大量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也依赖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省政府对此提出以“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通过重点解决超大班额,从严控制新生班额,逐步化解大班额。《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规划期内解决全省大班额问题。
当前,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不断加大投入,我们首先任务是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把班额控制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同时,我们将结合你的建议加强调研,研制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以全面提升教育教育水平为目标,进一步适当缩小班级人数。
再次感谢你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教育厅
2014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