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周年专题

“七变”彰显地方人大30年光辉历程

时间:2009-09-03 来源:河南汝州人大常委会 作者:闫旭辉
  

  依法履行职责,创新人大工作。30年来,地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与改革开放事业同行,与民主法治进程齐步,与社会和谐脉搏共振。工作机制更趋科学、工作程序更为规范、工作方式更加完善。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的变化:
  人大公文:手写变打印
  日前,笔者参观了市档案馆,翻阅了人大任免通知、决定决议、议案建议等历史文档,一张张精美的手写蝇头小楷映入眼前,字迹工整,力透纸背。不禁感慨:“这曾经使人大文秘工作者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啊!”。如今,人大公文清一色的打印稿,版面清晰,方便快捷。人大工作者不用再费时费力,做低效的机械劳动。可以腾出手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视察检查等工作,办实事求实效。
  年龄结构:老化变年轻
  从历届人事任免档案中不难发现,人大选举任免的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年轻化趋势很明显。80年代,百废待兴,人才稀缺。一些老干部也从文革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启用,这造成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严重。9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响应中央号召,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加大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在领导班子调整中优先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已逐渐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的领导班子梯次年龄结构。既激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头,充分调动了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知识层次:初中变硕士
  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知识层次逐渐向高学历延伸。由改革开放初期以初中学历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大学为主。现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尤其以硕士居多。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正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多元变化,利益格局加快调整步伐,机遇和挑战并存。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大批思想解放、知识丰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经过实践和基层锻炼,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干部。近年来,很多高学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民主进程:举手变键决
  人大各种会议,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常委会会议等,通过决议决定时,由最先的举手表决,发展到现在比较普遍的无记名投票表决(“票决”),还有不少地方正在推广使用按键表决方式(“键决”)。这些变化,体现了民主进程的加快,用“票决”或“键决”取代举手表决可以真实反映大家对于任免对象或作报告者的看法,避免在表决时出现从众与拉不下脸面的心理,有利于表决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人权保障:男权变平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30年来,妇女的各项权益得到维护和加强,妇女参政比例逐渐提高,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领导干部中清一色的男人当权。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都按规定配备了女性职数,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女市长、女省长等正职领导,凸显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当前,各级党组织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把男女平等纳入统筹发展的全过程。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男女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
  工作方式:单车变大巴
  过去,人大干部下乡视察、检查或调研,不少人步行下乡,能骑辆自行车或摩托车就很不错了。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宽裕,为使领导干部工作快捷高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关部门按规定为领导干部配备了公务用车,大大地方便了人大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人大调研、视察时,集体乘坐大巴,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
  干部选拔:任命变公选
  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各地按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人事任免工作。有些地方在实践中探索公推公选县长、市长等职务,把提名权交给群众。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主推荐、公开测评、群众提名、差额考察、票决产生’为核心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用公开、透明确保公平、公正。“公选”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的民主元素赋予了选举更为实质性的意义,从而大大提高民主发展程度,推动选举程序和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