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周年专题

从民生出发 从实际考虑——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决定重大事项工作掠影

时间:2009-10-12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孙偲
  

  1985年6月12日,内江市人大常委会依法选举产生。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文教卫生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133项,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内江是老工业城市,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工业经济实现新的腾飞,2000年6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外来投资企业保护的决定》;2001年4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整治发展环境的决定》。市人民政府认真落实这两个决定,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内江发展的第一要务,强化发展软环境整治,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中心“一章审批制”,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和“保姆式”服务,着力打造“办事态度最好、办事程序最少、办事速度最快、服务水平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的政务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2008年,全市实际到位域外资金138.28亿元,是2000年的46倍;新签且履约西部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等项目292个,协议投资总额268亿元,期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99个;台湾旺旺、香港华润、上海浦发、南京雨润、浙江恒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有新项目落户内江。
  2004年,沱江“3·2”水污染事件致内江80万城乡居民断自来水26天,饮水安全成为群众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2004年8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强濛溪河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的决定》。此后连续四年,市人大常委会跟踪检查了这一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先后到5个县(区)的7条河流、24座大小水库、31个乡镇、27户企业、16座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检查,对市人民政府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并要求整改。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整改建议,市政府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加大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建设启用了内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提升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河长制”工程,对内江境内7条主要河流进行全面治理。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治理工业企业151户,投入资金8.1亿元,削减COD5.1万吨、氨氮2100余吨、烟尘7000多吨、粉尘2.4万吨、二氧化硫9.15万吨。目前,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内江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值的24.91%,全省人均值的18.79%,冬旱、春旱、夏旱和伏旱频繁发生,严峻的用水形势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7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小微水惠民工程建设的决定》,要求市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突出抓好以整治改造山平塘、砖砌田埂和新建蓄水池为重点的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两年多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1963.7万元,修建砖砌硬化囤水田6.59万亩,新建山平塘1539口,新增蓄水能力2992万方,新增灌面4.26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15万亩,为抵御旱灾,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突破口。今年上半年,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决议》。市人民政府领会决议精神,及时制定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细则,细化了加大投入的举措和资金到位的保障机制。今年1至8月,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8945万元(含渡改桥),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路面面层60.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475.4公里、渡改桥3座,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热潮正在掀起。
  历数内江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每一个决议、决定,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为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坚守一个理念:议大事,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定大事,要符合实际、科学可行。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