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一位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积极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他,就是剑阁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连奇。
剑阁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之一。作为人大代表,为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反映有关灾后重建的民意,吴连奇于7月中旬深入全县各地调研,撰写出了《关于对重灾县贫困状况和经济发展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并确定为国家定点扶持贫困县的建议》、《关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山区重灾县转移支付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进重灾县城镇恢复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大对山区重灾县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突如其来。正在办公室的吴连奇撤离到行政中心广场,迅速召集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作出抗震救灾决定。10分钟不到,各路人马出发,全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奋起抗震救灾。吴连奇赓即赶赴下寺中学和小学、下寺医院等灾区查看灾情、组织抢险。在碎石乱瓦、残垣断壁和满是伤员的草坪上,他现场指挥,陆续作出指示:“各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全力到居民集中点、中小学校快速搜救人员”;“各单位包干负责,统一安排职工家属子女,所有干部职工全力抗灾”;“县物价、工商部门迅速开展市场物价监管,严防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有序展开紧张的搜救抢险工作。在通讯、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他口授《告全县人民通告》,口授抗灾短信,通过移动平台向社会群发短信,告诉群众事实真相及县委、县政府采取的措施。6辆宣传车分赴城乡宣传,稳定了人心。
灾后迅速有效救治伤员,是挽救生命最急最难的考题。吴连奇迅速作出决定:“一切以救治人员为中心,先救治、不收费、配送餐”,随后,全县库存的所有药物和全部医疗力量动员起来,伤员得到及时救治。事后统计,全县共收治伤员5580人,救治费用160多万元,对于一个年地方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的县,果断作出这样的表态,显示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
在毛坝乡、东宝镇、武连镇,看到成片倒塌的房屋和栖身田间草地的受灾群众,吴连奇细心询问灾情,了解群众期盼,琢磨着如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迅速安置群众。在随后召开的县委常委会上,他果断拍板:“受灾群众重建,一律减免手续、规费和取消木材指标限额,相关部门提供上门服务,允许恢复小砖窑生产,砖瓦限价销售”。“非常时期要敢于采取非常手段和打破常规,一切为了灾民安置,把大家尽快安置下来。”在群众利益面前,他果断选择为民担责。
14日,在各灾区急需帐篷支援的时刻,剑门山区的群众为了把有限的帐篷留给其他灾区更多的灾民,迅速行动起来,翻盖瓦房,用木材、损毁房屋的废料搭建过渡房或者用自制的砖瓦重建新房。 6月10日,全县农村自建过渡房全面结束,23万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受灾群众得到暂时安置。剑阁县不失时机抢抓灾后住房重建的行动深得民心。7月24日,参加全省灾后住房建设现场会的各地负责人到剑阁实地考察了“剑阁经验”。
地震灾区能否生产,什么时候可恢复生产的问题很快摆在了吴连奇的案头。 5月13日晚,吴连奇当即指出,剑阁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积极恢复生产秩序,加快发展,救人、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才能够提高抗灾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弥补灾害损失。吴连奇审时度势、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在困难面前自力更生,投入7.2万个工日,完成了临时抢险任务。全县组建农业互助队500多支,组织和发动群众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大春作物播种面积完成计划面积的101%,农民灾后生活有了保障。在组织县内生产的同时,吴连奇及时安排副县级领导和小分队外出招商,传达平安剑阁信息,开展项目引进洽谈。 6个签约工业项目迅速开工、复工,翻开了剑阁县灾后重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