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陈,武胜县乐善镇石碾村石碾医院院长,石碾村村委会主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代表以来,面对党和人民的信任,他始终牢记“履行好职责,不负人民的重托”思想,始终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信念,既真实反映社情民意,又切实立足本职岗位,为民办实事,推进了残疾人健康事业的发展,履行了一个县人大代表应履行的职责,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用爱拯救精神病患者
提起乡村民营医疗机构,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散布在村社中那些设备简陋、物资匮乏的小诊所。但作为乡村民营医疗机构的石碾医院,这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同,门前是蜿蜒的村级公路,四周是无尽的绿意与乡村特有的安宁,院内是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优质的服务态度,四处充满了现代气息,让我们所有参与采访的人都连连感叹“意想不到!”。
“感谢杨院长,他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如果不是他,真不知道我们以后如何生存。”在我们采访过程中,我们最经常听到的就是这几句话。
武胜县乐善镇石碾村石碾医院,是专治精神病患者的特殊医院,它的前生是村里的卫生站,,从1987年成立伊始就主要以收治精神病患者为主,2008年7月改制成为民营医院。别小看这所民营医院,由于石碾村位于川渝两地交界处,加上医院收费低廉,环境安静适合调养,因此吸引了重庆、南充、武胜等多地的患者前来就诊。
在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3岁,而最小的只有15岁,其中很多人都是孤残人员或刑事罪犯的家属,面对这个缺少关怀与爱的特殊群体,杨陈代表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去年真静乡一名女精神病人到该院住院治疗近半年,得病后丈夫抛她远去,家里只有一名年迈的老父亲,对于每月高达1000元的医疗费用(其中包括生活费、药品费、治疗费),其根本无力承担,面对这种困难家庭,杨陈将其药费、治疗费全免,只每月收取150元钱的生活费。
鸣钟乡一位年老患者在精神病突发时误将其亲友全部砍死,现在独身一人,无人照管。杨陈同志将他收治在该医院已经有5年,其间努力向政府争取到了每月500百元的补助,其余的医疗费用全都由他个人默默的承担了起来。
用信念为群众谋利
一路走来,杨代表承受住了来自社会及家庭各方面的压力。记得最开始收治精神病患者时,得到的是周围群众的嘲笑,说他是在不务正业,在这个小村庄能折腾出啥名堂?而妻子、子女对这项工作的不理解更让他难受。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救治精神病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干,用坚定的信念为百姓造福谋利。经过多年来不断努力,医院经营已经步入正轨。近年他分别从重庆、南充高薪聘请了两位副主任医师、六位职业医师、一名高护、一名药剂师到该院工作,这对于一所乡村民营医疗机构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杨代表说:“我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周折聘请名医到此坐诊,目的只有一个,就想让所有前来就医的患者用最少的钱接受最好的医疗服务,让他们重返健康,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快乐的生活。”的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病人的治愈促进了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医院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农户种植的大米、蔬菜有了市场,他的付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群众认可。
2004年杨代表被群众推选出担任村委会主任,时刻不忘百姓对他的重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他经常为该村的五保老人杨洪中买柴、买煤、买药和日常用品,并给一些生活零用钱,已共达5000余元。在担任村委会期间,该村公路几乎不能通车,农民的农资产品运不进去,农副产品运不出去,这对刚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杨陈来说,看在眼里急在心间,庚即拿出自己的8000多元存款买石子,请人维修公路1.8千米。从此以后,他每年都要投资2000多元来维护这条公路。
提起杨代表,当地村民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的村主任,是为人民办好事的代表。”
杨陈同志始终将病人的生命与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不为利、不图名。因为他时刻牢记着自己是名人大代表的身份,他始终不枉群众对他的信任,以“实干、真干、肯干”的态度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