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民富、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民生的切实改善。”1月,寒冬紧裹天府大地。刚从农村老家为父老乡亲修路、送温暖回来的省人大代表、四川欣通用建设集团董事长朱华忠,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人民的代言人,我要把了解到的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地民声、民意带到大会上去,促进民生改善,特别是偏远山区困难群众的民生改善。”
民生问题最关情。提起即将在大会上提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村、偏远山区民生问题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建议时,朱华忠说,他曾经作为知青到会理县下乡,还当过乡村教师,切身体会农村、偏远山区群众对民生的需求。在一些偏远农村、山区,几公里内仅仅住着几户人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育、医疗等更是薄弱。言谈之间,记者看到,朱华忠对基层民生问题的关切并非一时之念,而是在数次调研和思考中形成的深深的情结。
“抓住机遇促发展、巩固发展惠民生。”朱华忠指出,尽管全省民生的改善和促进已彰显成效,但在农村、偏远山区的很多地方,生产方式单一、农用机具简易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循环发展、产业健康壮大的“造血功能”尚未解决。他认为,当前正值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和保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发展和灾后重建的契机,运用华罗庚著名的“优选法”规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困难群众进行一次改善民生的“大动作”。
运用在民生改善工作中的“优选法”规则,就是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用选择的方式、办效率最高的事。“‘优选法’规则的运用能够破解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改善民生问题上的很多难题。”在朱华忠看来,首先应该多从源头考虑。朱华忠建议,一是本着“资源整合、节约发展”的原则,把自愿搬迁的偏远山区困难群众相对集中到一个场镇,以便改善生产生活;二是采用“政府组织、农户主导”的模式,把发展重心倾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壮大,帮助农村群众从温饱逐步过渡到全民小康,切实让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得到彻底改善,切实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阳光雨露和幸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