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以来,叙永县境内赤水河流域的乡镇持续遭受秋、冬、春三季连旱,田地开裂,农作物大量绝收,人畜引水极为困难,春耕生产无法顺利进行。面对严重的旱情,叙永县人大常委会发动各级人大代表迅速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抗击干旱,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及生命财产安全。
丁世江代表:为找水,腿上留下两块疤
3月25日一大早,水潦彝族乡海崖村二组甜橙种植大户秦顺友在自己的园子里忙开了。他要抓紧时间疏掉甜橙的附枝和梢枝。他的妻子从不远处的水池里背来一背水,麻利地舀出一小瓢浇向甜橙。她说道:“能有这救命水浇树,硬是多亏了丁世江哦,要不然甜橙全部都要干死完了。”
顺着秦顺友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县人大代表、村支书丁世江正在和几个村民一起抽水。
今年春节后,看到持续加重的旱情,村民们着了急,如果再没有水,这一季甜橙就会没有收成。丁世江当机立断,他说:“找水源,修水池,安水管。”位于山脚的海崖村,如果要找水源,就得上山去找。丁世江独自上山找了几天水后没有收获,又邀上村主任熊世高一起再次上山找水。在荆棘丛林和嶙峋乱石中穿越了大半天后,他们终于在峡谷里找到了一个很隐蔽的新水源。“哎呀,这下全村有救了!”
下山时,丁世江实在是太困了,脚一软就摔倒了,被锋利的石头划破了右腿,血不断冒出来。他不得不把衣服撕成一块块的布条包扎伤口,到医院时,所有布条早已被血浸染。输液一周后,丁世江顾不得休息,忍着伤痛回村组织抗旱。而今,丁世江的右腿上还留着两块未完全结痂的伤疤。
水源落实后,发动村民们积极投劳安装水管,修建水池成为丁世江的首要工作。他的努力没白费。历时1个多月,村里安装完了两公里长的主水管,新建了一口大蓄水池和11口小水池。全村2700人中,有2000人可以背水用了。
吴维宣代表:开着汽车为村民义务送水
“分水啰,分水啰,快装水去淋苞谷哟!”3月28日上午,50多岁的分水镇木格倒村镇人大代表吴维宣将运到村口的一车水刚一停好,就大声地吆喝起来。不一会儿,闻讯的村民陆续赶来,他就用一把长水瓢把水舀进村民们背水的“扁缸”里。
与贵州接壤的分水镇平均海拨17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干旱后,镇内溪流见底,蓄水池干涸,饮水匮乏……
望着一个个村民到几公里外的沟底去背水,吴维宣的内心隐隐作痛。他买来几十个大水壶,从3月11日起,每天一大早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到山底义务把水运上山来。
“村民们背水那么辛苦,我哪里还有心思去跑货运赚钱呢?”吴维宣说,“能给乡亲减轻负担,心里也特别安逸!”乡亲和镇上要给他补贴运输的油钱,他一再拒绝。 “保了饮用水,还得保生产用水!” 吴维宣一琢磨,就上午运水上山供人畜饮用,下午运废水让村民浇灌庄稼。于是他在车上铺上厚厚的农膜,把大家用过的废水收集起来,运到土地集中的地方,让大家先把土地打湿,再移栽玉米苗子。“我这样做,能够让乡亲看到收成的希望。”吴维宣的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
杨从钦代表:带领村民修水池安水管
岔河村是水潦彝族乡旱情最重的村。
3月31日下午,二社村民杨甲聪蹲在自家龟裂的大田里,看着稻田里巴掌宽纵横交错的裂口,满是皱纹的脸上挂满了焦虑:“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保命田啊,今年却种不下去了!”“全村的‘口粮田’种不下水稻,就只有改种烤烟,否则就颗粒无收。”乡人大代表、村主任杨从钦耐心地劝说杨甲聪及时改种。
面对久久无法缓减的旱情,杨从钦带领村班子商量后决定引导村民改种稻田烤烟。于是,杨从钦和其他村社干部一起,逐家逐户上门做改种动员工作。有的村民担心旱情会更加严重,杨从钦向村民保证:水池、水管很快就要修好了。
去年,正是“秋老虎”横行的时候,杨从钦就带领村民义务投劳安装了6700余米管道,修建了4口大水池。他还一一叮嘱村民将房前屋后的蓄水池装满水。
历经7个多月的旱情,而今,蓄水池里的水被村民背完了,4个固定的水源,有1个已完全干枯,另外3个的水量也不足原来的1/5,全村1200余人整日为找水而忙碌着。
“这些天我们正在抓紧修建三口人畜饮水池,同时安装5300多米管道,有2800米管道已经安装并掩埋好了。估计全村的水利管网在4月份内就能初步联通。”杨从钦说:“这些日子抢修水池、水管,太累了。但愿天能下雨,早点结束这场无情的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