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正在攀枝花的土地上肆虐。自去年10月以来,攀枝花市境内基本无降雨。该市仁和区是此次旱灾的重灾区。自去年8月起,仁和区降水量持续减少,至今受旱面积达13.2万亩,成灾面积13万亩,绝收面积近5万亩,共有1.76万人及4.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特别是平地镇和大龙潭乡,现蓄水量不到应蓄水量的五分之一,八成农作物面临枯死。
灾情发生后,在仁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人大常委会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行动,深入一线旱灾区,与各有关部门和受灾群众密切配合,打响了一场众志成城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攻坚战。
仁和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忠义组织召开区人大常委会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区人大常委会抗旱救灾工作。为全面掌握旱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科学制定抗旱策略,去年底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邓章权带领驻会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委室负责人,深入到受旱最严重的平地、大龙潭、大田、啊喇等乡镇调研了解受旱和抗旱情况。前不久,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区人民政府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就抗旱救灾、降低损失,夺取农业经济发展新成果提出了审议意见。3月初,面对日益加剧的旱情,区人大常委会号召各乡镇人大和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抗旱救灾工作。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号召和指导下,各乡镇人大依法履行职责,纷纷召开乡人大专题会议,听取乡镇人民政府抗旱救灾工作报告,为抗旱救灾献计出力。全区14个乡镇均召开乡镇人大会议,形成抗旱救灾决定、决议10个,提出抗旱救灾工作建议30余条。
该区38名市人大代表、139名区人大代表、632名乡镇人大代表全部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水在江中流、人在山上愁”是仁和区大龙潭乡迤资村水荒的真实写照。为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当地人大代表自发成立了送水队,为困难村民送水,组织乡亲们挖沟疏渠、河沟筑坝、架设管道、提灌引水……区、乡人大代表、迤资村党支部书记倪方云是其中的一员,他发动基层干部,积极为村民解决饮水困难。他家也是缺水户,但他不顾自家用水,一心想着群众。他说:“水源离我家还不算远,现在用马驮还能解决生活用水,比小火山村民小组的彝族同胞好多了。他们更急需我们送水。”区、镇人大代表、平地镇波西村党支部书记杨富元在带领群众抗旱救灾的同时,积极向市、区有关部门申请,获得资金项目支持,打出两口深井,铺设水管5300多米。他积极联系区农口有关部门在发展节水农业上给予技术指导,为村民开展节水种植技术培训,科学谋划农业生产,调整水改旱农作物种植结构,多种措施确保抗旱救灾夺丰收。
“旱情一日不除,抗旱一日不停!”仁和区人大常委会和该区各级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抗旱救灾工作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努力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