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应该重视的若干问题

时间:2008-07-23来源:人民权力报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损失之惨重,破坏力之大,伤亡人口之多,都是极为罕见的。目前,安置灾民,重建家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重建工作非常重视,专门作出了具体、明确的指示,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如何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把灾后重建工作规划做好,笔者认为,有如下若干问题,需要认真探讨。

  要处理好短期建设与长期建设规划问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批房屋成为废墟,近10万人死亡、失踪,数十个中小城市、几百个乡镇被毁,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今后的家园重建规划总定位如何确定,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必须将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互相兼顾统一起来。要以长远规划为主,短期规划为辅。短期规划的目标要定位在2年~3年的短时期内,以解决灾民的基本生存保障为主。长远规划定位,要以改善灾民永久性生产条件为主,以有利生产力的提高。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防止短期规划建设的浪费,以实现长远规划建设效益的最大化。短期规划建设的客观要求,主要是灾区的地质条件需要几年的稳定期,不能急于进行大规模的永久性工程建设。这次大地震对各种工程建筑,提出了很多过去理论上和实践上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不断充实、完善技术新课题。这次长远建设规划,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要能经受第二次7级~8级强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考验。因此,这次灾后长远建设规划,需要时间准备、财力准备和科学技术准备,急不得也慢不得。只有把好这种规划的关系,才能以短期规划打基础,促进长远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要对灾后建设规划的重点进行准确定位

  这次灾后家园重建工作任务繁重,面广量大,几乎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重建规划不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重点突出,以重点带一般,形成未来建设规划的一个完整系统。根据四川的现实情况,这次灾后重建规划的重点,首先定位应该放在交通、通讯、电力三大领域。千百年来,四川最大的困难是交通难,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在经济上之所以欠发达,根源也是交通问题未彻底解决,资源开发难出川,外力资源难进来。这次救灾,最大困难仍是交通阻塞。交通困难,引发通讯、电力抢修的困难。因此,四川灾后重建家园规划,一定要突出交通、通讯、电力工程建设为重点。交通是四川人民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只要把生命线规划好了,通讯、电力也就迎刃而解了。

  加强交通重点建设规划,不仅要对现有国道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大动脉进行升级改造,还要对省级道路、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进行重新定位规划,形成立体性的交通网络。交通建设规划的投入不仅是国家投入,还要面向社会开放,吸收国内外资金,大投入,办大交通。将交通、通讯、电力列入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四川的省情,符合这次地震暴露的突出问题,符合国务院八个方面规划要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重点一项。因此,对这一重点,一定要抓住不放,切实落到实处。

  城镇、农村建设规划,要以体现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主

  这次大地震后,重灾区的小城镇、农民住房几乎全部成为废墟。对于灾后重建规划,如何定位,我们认为,应该从有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主。为什么这样考虑?因为重灾区的四川农村,主要是在大山深谷之中。农民依山筑居,依坡造田,山村居住点比较分散,耕地单位作业面很小,而且坡大、水土保持很差,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靠劳力和畜力,属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对现代化的生活消费品依赖性不强。这种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小城镇规模都不大,城镇人口不多,公共设施比较落后,又远离村寨,集聚效应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功能。

  通过这次大地震,应该在改变传统面貌上做文章。原有小城镇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可以另选新址,或扩大旧址。中心小城镇,重在公共设施加以完善,小城镇的间距尽量缩小,应建在主要交通线上。农村建设,应该推广集约化的路子,因地制宜地进行山村合并,扩大村寨居民点规模,便于今后公共设施、电力、通讯、饮水设施建设。山区耕地的水利建设,要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原则,分期分批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山区梯田。对于一些坡度大不利耕作的山地,可以放弃一批,进行生态林建设,用作生态保护。现在地震后出现的一批堰塞湖,是坏事,也是好事。除大江、大河堰塞湖外,对于新出现在山谷中的小型堰塞湖,可与原来的人工水库一起,重新进行坝堤排险加固改造利用,创造一批山区新水源地,在堰塞湖周边进行梯田改造,增加新良田。

  通过小城镇和集约化农村的规划,对于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十分有利,有可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机遇和新起点。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建设规划,要立足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链的发展

  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生产的严重破坏,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要挽回灾害损失,实现灾区恢复性经济的大发展,必须选择新的生产增长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灾区重建后的可持续发展。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山区特色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四川广大老百姓长期生产生活的基础。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四川山区的特色资源优势一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优势。这次地震大灾后要想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应该是一条必然选择的路子。因此,在产业调整布局上,应该结合各地的特色资源条件,加强特色经济乡镇和一村一品经济的布局规划,从而形成特色经济的规模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辐射效应。加强这一规划,从国家指导层面上,应该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层面考虑,各地应该把发展特色经济落实到具体开发项目上,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外力的支持。这次灾后重建规划,切忌搞产业趋同化,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力争把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品牌打出去。这样,特色经济才能做大、做强,四川地震山区才能历史性地出现产业调整变革,这是地震灾区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防灾减灾规划,重点要抓好房屋防震建设新标准和山区生态保护建设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的严重灾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房屋设施基本被毁,对人的生命安全破坏力最大。二是山区大面积滑坡,出现泥石流,对交通等公共设施的破坏,难以抗拒。针对这种灾害,在重建家园规划中,一定要重新制定房屋设施建设抗震的新标准,只有在大震时,保证房屋设施不倒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建设标准,不仅要体现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更要对大批农房建设提高新标准。必要时,各地方可出台行政法规,强制性要求执行新的建设标准。这是涉及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不可妥协,不可迁就,不可马虎。对于生态保护规划,要继续坚持退耕还林政策,扩大生态林保护区,提高森林覆盖率。对于原生活在生态林保护区内的农民,可实行移民政策,开辟新的新农村居住点,建好新山村。抓住这两方面的规划,就抓住了防灾、减灾的根本,一旦发生地震或其它地质灾害,就可以把灾害减到最低限度。

  在做好这两方面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今后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对策规划。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国家紧急启动了一级抗灾预案,这一预案在学术上称为危机管理预案。由于启动了这一预案,我国创造了国内外人类史上少有的抗御特大自然灾害的成功案例。对国际和我国今后抗御特大自然灾害,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力极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事前制定的抗灾预案中,有些地方尚不适应要求,通过这次抗灾救灾考验,人们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创造了很多新办法。总结这次经验教训,充实完善今后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预案,形成一套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抗御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新模式,是一项具有长远科学指导意义、对全人类都有实用性的重大规划课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这项研究列为灾后重建的规划中去,历史的责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