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写在14万救灾大军回撤之际
时间:2009-05-12 来源:四川省政府网
  火红的鲜花、大红的标语,一眼望不到头……8月25日上午,当最后一批撤离抗震救灾战场的成都军区某部官兵登上汽车时,自发赶来送行的上万名群众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带着取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的豪情,带着浴血奋战百余天的征尘,带着灾区父老乡亲的款款深情和衷心祝福,这一天,14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除少数工程、医疗、防疫部队外,已全部撤离四川地震灾区。
  灾难给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造成的伤痛正在消逝,然而,人民子弟兵用忠诚、用汗水、用血肉之躯筑就的丰碑却屹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子弟兵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和前进的勇气
  在汶川县映秀镇,从集结地到登车点,短短500米的距离,8月19日回撤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官兵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
  “解放军要走了!”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从田野、从厂房、从临时板房里赶来,把新修成的“铁军大道”挤得水泄不通。乡亲们手举标语、横幅,捧着哈达、羌红,带上舍不得吃的鸡蛋、掰下鲜嫩嫩的玉米、采来带着露水的鲜花,为“红军师”官兵送行。
  映秀镇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地动山摇中,是这个“红军师”的官兵冒着暴雨、落石、余震,在陡峭的山崖上靠跨越生死的艰苦行军,为绝望中的他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银杏、桃关、草坡等几个乡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在飞沙走石的“死亡之谷”,是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为“孤岛”中的他们送来给养,用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汶川县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夜色中,当官兵们穿着已经辨不出颜色的迷彩服抵达县城时,被困33个小时的百姓们哽咽着奔走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有子弟兵在,就有希望在!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难,14万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特殊战斗,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距地震发生不到10个小时,就有上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开展救援。3天时间里,中央军委两次增兵,一支支精锐之师投入抗震救灾的战场……
  --总政治部启动应急机制展开工作,派出精干工作组到一线了解情况,从全军范围内选派心理专家紧急赶往灾区。总后勤部火速调集帐篷、食品、药品等大批救灾物资,组织几十支医疗队开赴灾区。总装备部为救灾部队配备了各种救灾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武警某师200名突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开进,连续21个小时步行90公里,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第一时间向中央报告了重灾区受灾情况。
  --都江堰至汶川一线,在乱石滚滚的岷江岸边,成都军区某集团军33人小分队水陆兼程,济南军区某“红军师”高炮团先头部队600人徒步挺进。
  --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在与外界隔绝的茂县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创造了空军历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迹。
  --第二炮兵救灾部队迅速出动500多台套大型装备,分别在绵竹、安县、北川、江油等重灾县市展开救援行动,一条条“生命通道”被打通,一车车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运进最需要的地方。
  --经过连续42个小时近2000公里机动行军,海军陆战队某部官兵于5月16日抵达成都后立即赶往汉旺镇受灾现场展开紧急营救。
  --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官兵为主体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2日当晚就抵达都江堰。第一天就从废墟中成功救出24名幸存者。沈阳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也迅速启动应急支援预案,一支支医疗队、一车车救灾物资、一架架直升机从四面八方向灾区汇集。
  --只要有一线希望,子弟兵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100余名将军率9万余名官兵,在短短几天内用强行军方式,深入近300个乡镇、2500多个行政村和近万个自然村,展开生命大搜救……
  唐家山堰塞湖,一把高悬在绵阳百万群众头顶的“利剑”。
  5月22日,由4名武警水电部队专家组成的先遣组,从悬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直升机上冒险跳下,随后,又有21名官兵登上坝顶。
  4位将军坐镇唐家山,1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拿着手电筒,背起10吨重的炸药和雷管,在电闪雷鸣、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连夜向坝顶艰难跋涉。奋战,昼夜不停的奋战!一个星期后,当堰塞湖水咆哮着冲过导流槽,下游数百万颗忧急如焚的心,平稳地放下来了。
  “想不被中国军人感动,是很难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是说。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14.6万,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出动各型飞机4702架次,车辆55.3万台次。震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抗震救灾官兵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8人,巡诊、救治伤病员136万余人,运送伤病人员6.3万余人,转移受灾群众140.8万余人。
  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成为公众赞颂最多的对象,军人,愈加成为和平年代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人民子弟兵用鲜血、汗水和生命铺就了生命通道
  “兵哥哥,你在哪里?”8月7日,在成都火车站,从北川赶来的郭珍凤举着这块半米见方的海报,已经在登车回撤的上万名官兵中寻找了7天。
  海报上是一幅并不清晰的照片--一位满身泥水的战士从废墟中背起一个幼小的女孩。
  “女孩是我的妹妹,是兵哥哥救了她。”郭珍凤说,“我来不及问他的名字,只是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个不平凡的夏天,14万名身着迷彩绿的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用实际行动为“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增添了新的时代光彩。
  成都军区某部官兵攀绝壁、涉深水,多次穿越两侧全是深渊、宽不足30厘米、长达2公里的“鲤鱼背”,抢救出绵阳市高川乡大量村民……
  岷江侧畔的沙坪关村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震塌了。空军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5名医生,面对滔滔江水写下遗书,每人身背20公斤急需药品,毅然溜铁索渡江……
  兰州军区某红军团藏族战士任布扎西,一个人帮助陇南灾区群众抢救贵重物品200余件,从废墟中挖粮食3000余公斤。一次为抢救粮食,他冲进岌岌可危的房屋,将这家乡亲的口粮全部抢救出来。这位乡亲感动地说:“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
  “叔叔,水……”什邡市蓥华镇中学女生廖友瑶被埋在废墟中,官兵们经过24个小时的撬、挖、掏、抬,终于给她送上了第一口水,又经过11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她救了出来。
  千方百计营救,千方百计鼓劲,119小时,150小时,172小时,216小时……一个个在废墟中坚守的生命,在官兵们绝不放弃的努力下重新点亮了希望之光。
  体力严重透支,给养难以跟上……生死营救中,一个个战士倒下去,但废墟中那微弱的求救声,又使他们再一次冲上了抢救一线。
  5月15日凌晨,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受命上山开辟通道,转移群众。18岁的战士严情勇背着装满食物和药品的野战背囊,手脚并用,艰难地向山顶行进。上山2小时,背伤员下山要3小时,几趟下来,双脚血肉模糊。
  19日凌晨,当他背着一名受伤的老人一步一滑下山时,腹部突然一阵绞痛。天旋地转中,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气,轻轻将老人放在地上,捂着肚子晕了过去。
  紧急会诊的结果让医生们大吃一惊:病人突发嵌顿性腹股沟疝引发肠移位、穿孔,如不及时手术,会危及生命。“我从医3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病成这样还能坚持长时间、高强度负重运动的人,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就可以忍受3天3夜……”第二军医大学陈学运医生含泪说。
  战士不倒,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他的臂膀,托举着生命的希望!
  灾区的人民也许不会想到,这些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勇气的官兵们,许多人的家就在灾区。
  在什邡,成都军区装备部某坦克修理大队三级士官陈宏的妻儿等6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他对着已成废墟的房屋鞠了一躬后,默默回到部队。他和战友们不分昼夜地奋战,先后救治伤员千余人;在北川,县人武部7名幸存干部职工忍受着亲人、战友遇难的悲痛,一个多月来一直坚持在抗震救灾和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在茂县,空降兵部队班长任涛的奶奶在地震中遇难、岳母重伤。他把悲痛藏在心底,成为15位在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的勇士之一;
  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战友--副驾驶李月、空勤机械师王怀远、空勤机械师陈林、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在执行救灾任务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
  6月10日,直升机残骸在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还有11个月,邱光华就将到龄停飞。刚领了结婚证的李月,还没来得及举办婚礼。每次从灾区返回,都要带回一大把“平安纸条”的王怀远,10多天来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还有女儿刚满周岁的陈林,想要收养一个地震孤儿的张鹏……
  起飞,降落--俯仰天地之间,他们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邱光华机组遇难后的几天里,他们的战友强忍着悲痛,继续驾驶战鹰飞翔在震区上空。在登上直升机前,陆航团一位年轻的军官给他已怀有身孕的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如果这次我不能回来,你就打掉这个孩子吧;如果你一定要留下他,那么孩子长大后请对他说,他爸爸是一个军人,是为人民牺牲的!”
  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走进今日震区,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板房住、有病能及时医治,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重灾区学校复课率已达93%,325万余名中小学生9月1日将全部走进课堂……
  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敢于胜利的信心,子弟兵和灾区干部群众一起,在这块惨遭劫难的土地上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更描绘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重新赢得美好生活的蓝图。
  在都汶公路,为了打通震中交通大动脉,成都军区驻渝某红军师400余名官兵身系保险绳、挥动十字镐,在沿线垂直高度超过200米的悬崖上展开排险作业,提前14天完成都汶公路排险任务。
  在嘉陵江畔,为了凿通铁路入川的咽喉要道,兰州军区某红军师的官兵组成爆破突击队,创造了单人日打孔87眼的纪录。因为成天抱着几十斤重的风钻泡在水里凿孔,战士们的两只胳膊不抱风钻也仍然发抖,手上磨破的血泡和岩石粉把手套粘在了一块,只能用剪刀一点一点剪开。
  废墟之上,百业待兴。子弟兵不仅着眼于当下灾区急需恢复的基础设施和灾民急盼回归的日常生活,还以长远的眼光、人性的视角、科学的举措,协助谋划灾区未来的持续发展。
  在北川柳林村,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为村民们建起了包括文化活动室、洗浴室、小卖部、厨房和厕所的“红星爱民新村”。
  在绵竹遵道镇,沈阳军区野战医院帮助当地卫生院重新设置了门诊、病房、手术室等科室,配齐了X 光机、心电图机和急需药品。
  在汶川县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在承担防疫消毒任务的同时,培训了上百名卫生骨干,并在回撤之前将全部的器材、设备捐赠给当地医院,在汶川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卫生防疫队。
  在平武县土城藏族乡,济南军区某装甲团350名官兵人均身负50公斤光缆,翻越6座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架设起58公里通信光缆,使深山里的藏族同胞第一次用上了现代化通信手段……
  3个多月来,抗震救灾部队共为灾区群众修建各类临时学校166所,使4.8万余名学生先后复课;修建活动板房25
  万余间,搭建临时灾民安置点450多个、帐篷35万余顶;洗消灾区面积18.6亿余平方米,拆除危房20.9万余间,清理废墟2282万余立方米,整修疏通道路1.6万余公里,抢收庄稼6000多亩;开设赈灾饮食供应站192个、野战供水站43个。
  截至8月20日,抗震救灾部队先后完成了担负的抢救和转移受灾群众、巡诊救治伤病员、安装过渡活动板房、搭建帐篷、抢修疏通道路、运送物资、搭建帐篷学校等任务。
  部队撤离前,官兵们翻新了帐篷下每一寸土地,又给乡亲们付了每亩1000元的青苗补偿费。部队向老百姓借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根木棍都要物归原主。砖头用旧了、木棍磨损了,都要折价赔偿。
  “部队撤离的地方,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留下。”镇上66岁的居民张云汉说,“但是,解放军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希望,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千千万万军民的同心协力,谱写了无数人间奇迹,汇聚成了抗震救灾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