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生命重于一切--记生死大营救中的医疗卫生大军
时间:2009-05-12 来源:四川省政府网
  “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1小时,中央作出重要指示。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生命重于一切!”四川省委发出号召。
  全国卫生系统6万医疗卫生大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克服余震频发、道路险阻等多种困难奔赴灾区,全力挽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倾力减轻灾区群众身心的伤痛。
  截至2008年7月13日,全省各类医院共收治灾区伤员和病员2871861人次;累计抢救复苏危重病人10453人次,开展手术39395台次,巡诊服务68.79万余人次,开展医学心理治疗24212人次;9个康复中心 (分中心)集中收治康复伤员269人。
  救人!救人!迅速集结奔赴灾区
  灾后半小时,省卫生厅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迅速集结,奔赴灾区。
  5月12日15时30分,由20名医护人员和6辆救护车组成的四川省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火速向汶川进发。由于山体滑坡,巨石拦路、道路中断,13日零时30分,这支应急医疗队抵达北川县开展救援。
  还有“先斩后奏”的。12日深夜,通往灾区的道路一片漆黑,来自泸州、南充、宜宾、阿坝等省内14个市州的千余名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挺进一座又一座“孤城”。
  地震发生当天,省卫生厅共派出28支医疗、疾控队伍和28台救护车,携带相关急救药品、器械,奔赴汶川、什邡、绵竹、北川等地。
  地震当晚,卫生部启动一级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紧急抽调北京、天津、江苏、山东的700名医务人员组成应急医疗队,急援灾区。
  5月13日凌晨,由第三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及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血液中心与3所市级医疗单位的专家组成的101人的应急救援队抵达灾区,成为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外省医疗队。
  从13日开始,卫生部的医疗队来了,解放军、武警、公安的医疗队来了,各省区市自发组织的医疗队也来了……
  灾后72小时,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形成了卫生、药监、中医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局面,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灾后72小时,来自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参加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工作的一线人员达3.58万人。全省共收治68788名伤员。
  应急救治“黄金72小时”的有效工作,为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拼命救、拼命抢,留住生命是天职
  “不要乱跑,赶紧救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崔彬立即组织抢救工作。冒着强烈的余震,10余名医生护士从摇摇欲坠的卫生院大楼中抢运出大量药品、器械,搭建了简易手术台,建起临时医疗点。同时,卫生院派出的4个医疗队紧急搜寻救治伤员。而此刻,副院长周长福的爱人被埋在垮塌的镇政府大楼下,护士张华芬、汪海燕的孩子也被埋在废墟中……
  震中的映秀镇卫生院,就这样被40多名医务工作者支撑着。地震发生后头两天,共救治受伤群众1100多人,500多名重伤员得到较为有效的初步处理。
  地震时,绵阳中心医院有7台手术正在进行,无影灯剧烈摇晃,手术器械纷纷掉落。一台子宫肌瘤全切手术进行了一半,主刀医生李燕华说,“如果我死了,请照顾好我的儿子!”手术继续进行。
  绵阳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银先10余次钻进坍塌的房屋,在裂缝和洞穴中为3个孩子做了截肢手术。在只能钻进一个人的墙体缝隙里,手术工具甚至只能是消防剪刀、斧头和菜刀……手术中,这个坚强的男人一直泪流满面。
  震后2小时,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郑南生接到指示:奔赴灾区抗震救灾!5月13日清晨出发,昼夜不停,救援队一行55人于14日凌晨5点赶到重灾区北川县新城区。
  第一站是北川中学。在配合消防官兵施救过程中,仅5级左右的强余震就发生10余次,但大家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解救出2名被困学生,另有一名女学生因右大腿被承重墙牢牢压住而动弹不得。
  “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郑南生和另一名医师不顾危房坍塌的危险,相继爬入仅能容下两人的狭小空间。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安装止血带困难,郑南生当机立断,一手捂着股动静脉,一手施行手术。经过近半小时的艰难手术,截肢完成了。郑南生一手按着残端血管,一手抱着孩子,洞外的队员们拉着他的双腿,一寸一寸地挪出“隧道”。
  截至6月5日,全省各大医院累计展开手术3.58万台次,抢救复苏1万余人次,已治疗出院7.22万余人,共有30多万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到5月22日,医疗救援覆盖到全省灾区的每一个乡镇,并逐步延伸到村。从5月17日到31日,我省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转运10015名伤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我是医生!我是县中医院院长!大家不要慌!”地震发生时,北川县中医院院长魏应江正随救护车到北川老县城接病人入院。强大的地震波将救护车掀翻在地,被倒塌的房屋压住。赤着脚从破碎的车窗爬出后,从12日下午到15日晚,他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救治转运伤员近百名,他的妻子等6位亲人却永远长眠在废墟下。
  随后的日子里,在北川县擂鼓镇的一个小山坡上,北川县中医院11名幸存的医务人员坚持为群众诊病疗伤。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教导大队卫生所所长、女医师石云川主动请缨,带领22名女兵奔赴救灾第一线抢救伤员,先后对28个被掩埋在废墟里的重症患者、1400多个伤病员进行救护,被灾区群众称为废墟上的“生命天使”。
  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队员、79岁的卢世璧院士。他利用片刻休息时间给外孙女回短信说:“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伤三百,手术等待;医疗队员,被阻途间,路途艰险,一心向前;志愿者多,全来捐献;众志成城,定可胜天。”
  至今,还有4.4万多名医务人员依然坚守在重灾区。 (记者 陈宇 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