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遂宁的历史文化,我想谈谈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个出身农耕时代的人。过去的农村和现在的不一样。过去的农村有一个叫绅的阶层。在古代农业社会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层。因为它肩负着文化的传承,叫“耕读传家”。他们相信,一家族,一地方,真正传承的不是财富,而是文化。有句话,叫作“诗书继世长”。这里的“诗”“书”,自然先是确指,“诗”指的是《诗经》,“书”指的是《尚书》。当然也是象征,也是泛指,指向那些儒家所主张可以帮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典籍,以及典籍中的精神伦理。所以,中国人读书不仅是因为国家政策的种种鼓励,更重要的是文化内在生成的指引。也就是说,在从事生产与工作的同时,我们人格的培养、精神的提升、情感的美化,就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
在古代,大多数有文化的人是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的。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陈子昂出生在遂宁乡间,但他是读书的,是想“居庙堂之高”来忧国忧民的。他后来离开射洪去了长安,当了京官。但官不大,拾遗而已,拾遗补阙,看皇帝施政有什么疏失,针对这些疏失提出意见。听起来,这是个不错的制度安排。但遇到皇帝不想听意见,不爱听意见,这官职就成了摆设。陈子昂遇到了武则天。他要提意见,武则天也算是雄才大略,就是不爱听意见。你爱提意见,不愿闲在那里做我太平盛世的摆设,我就罢你的官。陈子昂因此丢了这品级很低的官职。于是,陈子昂只好去做武家人的幕僚,到前线去辅佐打仗。在前线,陈子昂老毛病不改,给了他辅佐的武将军很多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用,还烦他。他不知道,最后竟要求亲自上前线带兵。结果自然是被彻底晾在一边。
所以,他去了一个古代就打过很多仗的幽州台。在台上感时伤怀,思接千载,写下了那首今天很多人认为简单得不得了的诗:《登幽州台歌》。
我听不懂诗偏要说诗的人说过:不就是发了些牢骚么?
是啊,是发了牢骚。“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怀才不遇,世道不明,总是要发一发的。这里的问题是,今天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牢骚社会,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领导,对同事,对朋友,甚至于对家人。比别人多干一件半件事,要发;比别人少得好处,或者以为比别人少得好处,更要发;不甚了了的世界大事也发。原来是私下里,茶余饭后,办公室里磨牙,现在有了自媒体,微博,微信,更要发,一发而不可收。可是,为什么你的牢骚不能成为千古名篇,而只是无意义的语言泡沫,瞬间消散?背后的原因,就是一个情怀的底子,一个读书的底子。 我们发个牢骚,结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和你所不满的社会一样庸俗的人,陈子昂发个牢骚,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伟人。原因无别,境界不同之故。这个我说了不算,我们来看看别人对陈子昂的评价。
专门研究唐诗的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他写了两本关于唐诗的很好的书,一本叫《初唐诗》,一本叫《盛唐诗》。他这么评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中感人地描写个人的孤独。他处于空间和时间之中,和未来与过去相脱离,在巨大无垠的宇宙面前显得十分渺小。诗人站在时间的长河中,面对着过去……有着许多历史联系的幽州,首先成为陈子昂表达怀古主题的场所……但是诗人对怀古主题的关注中心迅速从消失了的辉煌过去转移到现在的孤独,并以同样的方式从未来转回现在。所有人在永恒无限的宇宙和时间面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的渺小、短暂、微不足道。”对了,陈子昂在这短短几句诗中完成了一种连接,把个人际遇与人类普遍境况连接。他完成了一转移,把个人一己的当下经验转移到了永恒无际的时间空间。
他也因此伟大永恒!陈子昂和他这首诗也得到许多大诗人极高的评价,例如杜甫把陈子昂比作自圣贤。他在诗中说: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地位低下又怎么样?他是用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所以,他的写作离开了当时流行的鼓吹太平、风雅雕饰的宫廷体,而上承了自《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至建安文学那样的传统。这个看法别人也是赞同的。韩愈说:“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这意思是说,唐朝的诗歌盛景,是从陈子昂的书写开始缔造的。
为什么陈子昂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至少在他的诗中,陈子昂并没有因为仕途不顺而骂武则天,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抱怨上司,他当时在幽州台上的思考是:把自己遇到的困境与历代圣贤所普遍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他写的不是他自己一人,而是代表了许多同他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置身于苍茫无垠的时间的洪流中的感受——伟大而深沉的孤独!
陈子昂当时一站在幽州台上,从个人际遇感悟到了人类的渺小。这样的感悟其来有自。不信我们可以读读屈原的诗,读读曹操的诗。曹操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他写的《短歌行》也充满人生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什么时候写的,大宴群臣时写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今天很多人,昨晚喝了两瓶好酒,而且是和某领导某老板一起喝的,起码得意吹嘘好几次,起码感觉超级轻扬一周以上。但曹操在这个时候想起什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看到什么情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天地苍茫,宇宙洪荒,他突然感受到了自己在空间上的渺小、生命在时间上的短暂,感受到了一种人类存在的孤独!
建安之后,这类的诗越来越少了。后来的诗都缺少了那种纵观全天下的格局,很多都是歌功颂德。抒情方面,看似风雅的诗,但是跟我们却没有太多关系。而这种欢乐与悲伤的诗,诉说的都是他们自己,随着他们的消失,这些欢乐与悲伤也消逝掉了。
唐代文学的兴盛,正是由于有了陈子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们等所继承的前人的精华,并发扬光大,出现了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