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周年专题

访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林海云

时间:2009-09-03 来源:四川新闻网-人大与民主法治 作者:向光明、涂军
  

  记者:今年是共和国建立6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回顾过去,泸州人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人大工作,在推进地方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绩有目共睹。首先,请林主任简要介绍一下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发展历程,30年来泸州地方各级人大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取得的发展变化和成果?

  林海云: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是一个大喜的年份。在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同时,纪念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1979年开始的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这是一项载入史册的政治体制改革之举。它改变了我国过去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不分的状况,保证了地方人大工作的正常运行,增强了人大对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进一步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三十年来,地方人大工作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显示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于1983年8月,至今已经走过了26年不平凡的历程。1983年,四川省行政区划调整,建立省辖泸州市。同年8月26日,省辖泸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标志着泸州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26年过去,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共泸州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人大工作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发展、进步、提高。26年间,市人大常委会成功组织召开了32次人代会,依法召开了212次人大常委会会议,讨论决定了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100多项,听取和审议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等内容的各类工作报告400多项;对50多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先后组织了7次县以上换届选举,组织指导了10次乡镇的换届选举,依法任免了一大批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项项创新举措、一桩桩监督事项、一个个决议决定,对泸州市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和全市人民群众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深化改革,促进泸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泸州人大在推动地方民主法治进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总结?有哪些创新和突破?比如,有无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举措、突破性成果等等。
  林海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保证人民充分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26年来,泸州市历届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民主法治建设,在实现基层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正确贯彻实施。我们每年集中开展1-2部法律执行情况的检查,26年来对50多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了检查。检查中,我们既注意程序性的监督,又注重实质性的个案监督,严肃纠正了一些典型、个别的违法违规的情况,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以权压法等现象,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永宁河是发源于我市南面山区并在我市纳溪区境内汇入长江的一条河流。从1980年代后期起,受上游开发硫精沙、修建造纸厂等造成严重污染。我市人大常委会从2000年起,连续几年依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开展永宁河污染治理的监督工作,要求市、区县政府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治理永宁河的污染问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市、区县政府下令关闭了沿河相关污染企业,使永宁河河水污染问题得到彻底的治理,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保证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了遵守和执行。

  二是依法搞好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全市民主进程。公民参加直接选举县乡人大代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26年间,我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了7次县级以上人大的换届选举工作,组织指导了10次乡镇的换届选举。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我们在党委领导下,精心组织和做好具体指导工作。常委会领导深入基层,深入选民,宣传代表法、选举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选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指导和组织换届选举的各项工作,保证了我市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依法成功举行,让全市公民通过参加换届选举直接感受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实践。

  三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26年来,我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了“一五”至“五五”五个关于在全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后,又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的决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公民中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市的实施。为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提请的被任命人员开展了任命前的法律知识考试,增强了被任命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二十六年普法宣传教育,我市广大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法治观念普遍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记者:您对人大工作有何体会和感受?对人大工作有何评价?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如何履行好人大职能并创新开展人大工作?

  林海云:我是在2007年3月召开的泸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常委会副主任的,并担任常委会党组书记,主持常委会日常工作。从当选之时起,我就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一直不敢有半点的懈怠。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实践和不懈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我市人大工作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形成了党委重视支持人大工作,“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人大积极主动履行职权的良好氛围。

  两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感受颇多。做好人大工作,我认为要特别注意四点:

  第一,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人大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市人大常委会要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主动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惟有如此,人大常委会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

  第二、要牢固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人大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管理国家事务的职权,具有很强的法定性。无论是监督工作,还是人事任免事项或决定重大问题,都要依法进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的意志和智慧,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使人大的监督、作出的决定、决议和任命事项,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第三、要牢固树立民生观念。地方人大常委会不仅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是了解民情、反映民声、集中民智的民意机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人大工作的准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关注民生、维护民利,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稳定。

  第四、要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体现人大特点、发挥人大优势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永葆人大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关于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履行好人大职能并创新人大工作的问题,其实这也正是我任职以来一贯的工作思路。人大工作本身就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我们认真领会和贯彻党委的决策部署,使人大的决定、监督、人事任免、代表等各项工作,都自觉实现党委的意图。监督工作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我们以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深化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泸州的实践。近年来,我们在参与经济建设、加强预算监督、创新代表活动、完善人大工作制度、强化人大任命干部监督等方面,都有一些工作上的突破,取得了较好的反映,人大常委会这一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逐步做到了“有为”、“有位”、“有威”,不断开创了人大工作的新局面。

  记者:实现“两个加快”和经济止滑提速是对各级地方政府和人大的考验,泸州人大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现和发挥人大的作用?如何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效来推动人大各项工作开展?
  林海云: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的基本任务和经济“止滑提速”的工作要求,确实是对各级地方政府和人大工作的考验。去年以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泸州也不例外,也受到了冲击。今年上半年,泸州市在省委、市委的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实施“两个加快”和“四个四”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努力,我市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好转。我市人大常委会在今年上半年工作中,一方面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监督力度。我们把积极发挥人大作用,保障和促进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检验学习活动是否有实效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突出做好了三件事:一是更加努力推动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实施;二是更加重视我市经济建设情况;三是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在推动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上,我们着力推动了中共泸州市委提出的泸州“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和“四个四”发展战略的实施。常委会一班人深入一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视察调研活动,加大检查和跟踪监督,督促各项建设的启动落实,确保“四个四”发展战略得到推进。

  在关注全市经济建设工作上,常委会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支持政府进一步壮大泸州经济实力。泸州自古出好酒,以酒闻名。近年来,常委会围绕打造长江上游白酒产业带,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政府把酒业作为泸州第一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为进一步打响区域品牌,壮大酒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多次视察调研的情况,提出了建设泸州白酒交易市场的议题交政府办理,确定在年底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将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这项工作的专项报告,推动泸州白酒交易市场的建设,力求使我市白酒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发挥出更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作用。泸州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随着川黔铁路贯通和泸州周边高速路网的建设,泸州港将成为以铁路、高速公路疏运为主骨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水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物流中心,成为四川及云贵北部地区水上最重要的的出海通道和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泸州港确实不仅是泸州的港口,更是四川的港口,是西部的港口。为此,常委会多次视察了港口建设,在本月的常委会会议上将听取政府关于泸州港二期工程建设的报告,进一步督促政府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尽快将泸州港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港口,为泸州、为四川、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关注民生方面,常委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民情民意。在去年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农民工是直接受影响的一大群体。泸州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市,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万农民工外出务工,春节过后尚有近十万农民工留在家里。市人大常委会十分关心返乡农民工生活、就业情况。三月份,我们深入农村,开展了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四月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返乡农民工工作情况的报告。我们要求各级政府要以就业援助为重点,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岗位援助、创业指导、维权服务、生活帮扶等措施,对10万留守农民工实施援助。通过努力,这些失业返乡农民工已有5.5万人在本市非农就业,有3.2万人投身于农业产业化建设,有0.23万人自主创业,较好地引导返乡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记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泸州人大如何将人大工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有哪些创新的做法和举措?
  林海云:人大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切工作以是否围绕经济发展、是否有利经济发展、是否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独立开展工作,并不是要脱离中心工作另搞一套,而是从人大工作的定位和特点出发,找准自身优势与党委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始终保持与党委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步、发展上同力,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大常委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维护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并不矛盾,在协调、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时,人大还具有较好的优势使两者达到高度的有机统一。首先,人大常委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民意机关,深受人民群众的信任。常委会经常组织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视察、调研、检查,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报告时,将基层群众反映问题通过审议意见向“一府两院”有针对性地提出,督促相关部门予以处理解决。其次我们有各级人大代表,他们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他们生活在群众身边,时刻留意身边的大事和“小事”,注重倾听百姓的心声,然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提炼出有说服力的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和意见。常委会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交待,使代表满意,也使人民群众关心反映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第三我们十分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社会矛盾。2008年一年,我们就受理了群众来信411件次,接待群众来访2911人次,督促有关部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的讲,促进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全市人民过上更高水平的生活,是我们人大常委会工作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泸州而继续努力工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