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 张 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旅游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关心和支持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旅游发展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将旅游工作与贯彻落实“五个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要素逐步配套,旅游行业初具规模,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全省共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4座,旅行社659家,星级饭店45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1家,列全国第四位),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近100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导游1.4万人,旅游及其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80多万人。
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旅游可进入性明显增强。目前以成都为中心,已经构建起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9个支线机场组成的空中旅游走廊;开通了150条国内外航线(其中30条国际航线),建成通达全省各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网络,通车里程达到1759公里;甘孜、阿坝、凉山等旅游资源富集的民族自治州建成通县油路4276公里。
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发展坚持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产品建设和环境建设。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21.26亿元,增长了1.8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5.6%增长到9.8%。旅游产业总量大为增加、经济质量明显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一、“十五”期间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的产业,旅游发展中涉及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市场秩序治理以及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等诸多问题。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多次带队深入景区调查研究,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张中伟省长任组长,27个省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同时,强化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上下整体联动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中,重点把握了以下环节:
一是全力营造加快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去年召开了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充分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抓旅游发展的工作热情,全方位展示旅游新形象,有力促进了全省旅游产业的迅速恢复和振兴,对旅游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每次集中支持一个重点地区,集中打造几个旅游精品,推动了全省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是认真抓好旅游规划。通过规划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建设,推动区域合作,整合产业要素,实现旅游协调发展。在1998年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省21个市州和50个重点旅游县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等五大精品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和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对旅游开发与保护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在交通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对旅游项目实行了重点倾斜,加快重点景区的交通、通讯、能源、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3万公里,1759公里高速公路网络,2867公里的铁路网络,10个机场和150多条国内外航线的航空网络初步形成,特别是成都至法国巴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马来西亚吉隆坡等10条国际航线的开通,九寨黄龙机场的通航,使旅游可进入性大大提高。
四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完善旅游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执法体系,抓好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秩序治理。近年来,省人大出台了《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方案,认真贯彻实施两部地方性法规,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强化上下协调、横向联动、各司其职。
(二)突出特色和优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为突出特色和优势,以大熊猫、三星堆、九寨沟三大品牌和四大世界遗产为支撑,提出了建设五大国际精品旅游区(即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战略,抓紧建设成熟的、高品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
一是科学编制、严格实施规划。制定了《关于五大旅游区建设的标准》,制定和实施了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连续3年召开全省五大旅游区建设工作会议,从2003年至2005年,累计投资250亿元,建设162个项目,初步建成了“五大精品旅游区”。
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精品建设。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启动民间资本和以景区门票作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等多种途径,加大精品景区建设投入。九寨沟景区获抵押贷款20亿元,都江堰景区获抵押贷款18亿元,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获抵押贷款13亿元用于景区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向旅游业投入,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碧峰峡、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中国死海”等已经成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范例。
三是加大了景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保护好景观资源,拆除了与景观环境不协调和违章的建筑77万平方米,其中漳札镇就拆除了28万平方米,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同时,在景区内修建了60公里的游人栈道、33个生态厕所,建立了环保监测站。峨眉山风景区在景区内退耕还林2万多亩,将景区公路沿线和周边地区不协调的建筑42万平方米全部予以拆除,对1.17万人实施了生态移民,6000多农民有序地转向旅游业。经过综合治理,五大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峨眉山、九寨沟被中央精神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文明示范风景旅游区”。
四是加快完善旅游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坚持把旅游城镇建设作为打造五大精品旅游区的重点,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城镇和旅游景区信息化水平,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乐山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漳扎镇、川主寺等重点旅游城镇,经过整体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建成了与五大旅游区功能配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城镇。
通过上述措施,五大旅游区建设初见成效,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达65%以上,已成为带动四川旅游发展的龙头。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项目为主要载体,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态考察、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尤其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农家乐经营户超过1.7万家,接待游客82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7亿元,吸纳就业达到23.8万人。为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编制完成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这是实施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的指导性文件,是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本白皮书,得到了吴仪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四)坚持依法治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从200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列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纳入目标管理,召开全省旅游市场整治大会,实行省、市(州)联动,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服务、旅游运输服务、旅游星级饭店、涉旅宗教场所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针对旅游市场反映突出的问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雷行动”和“绿盾行动”,保持对旅游市场监管的高压态势。
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积极贯彻实施《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地方性旅游法规,严格依法行政。针对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提出了《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的立法计划,现在《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正在人大常委会审议中。二是加强行业标准化管理。正抓紧制定旅游活动涉及的交通安全、线路设计、景区景点管理、购物场所管理、宗教场所管理和餐厅管理等系列管理规范。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出台了《关于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的意见》,建立省、市两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开展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检查。四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旅游环境建设与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旅游行业“六心服务”、“文明经营,诚信服务”等活动。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按照“区域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重点抓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资源整合,统一宣传促销,初步形成了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都江堰为重点的九环线,以卧龙、四姑娘山、“情歌故乡”康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为重点的西环线,以佛教文化、盐业文化、彩灯文化、恐龙文化、竹文化和酒文化为主题的南环线,以三国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和川东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等四大旅游线路。二是加强省际合作。与云南省签署了联合开发“泸沽湖旅游区”的协议,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签署了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议,与贵州省、重庆市达成了联合开发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的共识,与陕西省形成了开发建设“川陕旅游协作区”的合作框架。与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主要客源地签署了互组客源协议。三是加强与境外主要客源地合作。利用泛珠三角(9十2)区域合作的契机,加强川港、川澳合作。在香港和澳门举办了“四川——香港合作周”、“四川——澳门合作周”活动。同时,与香港、新加坡签订了互送客源的协议,与欧洲旅行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旅游包机业务。
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过近年的发展,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是全国旅游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势头最猛、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将制约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一)入境旅游发展相对薄弱
从旅游发展经济总量看,2005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在全国排第9位;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排前10位,但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却排全国的第十一位和第十六位,低于西部的云南、陕西和广西。发展入境旅游需要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符合国际惯例接待服务设施,配套适应入境客人需要的服务功能,加大宣传促销投入。
(二)旅游产业素质需要提高
我省旅游相对发达省份而言,在旅游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客源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传统景区观光游客增长缓慢,满足休闲度假的条件和服务有待提升;旅游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主体性由于自身实力不济,作用发挥不够,主动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的内在动力不足;满足个性化、多样性旅游需求的基础配套建设有待完善;行业自律、规范服务、诚信经营需要加强。
(三)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任务艰巨
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在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平衡的过程中,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渐明朗化,各方利益的冲突已经出现。各要素在发展、经营时,重经营,轻管理,既无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也未建立诚信的商业道德机制。如旅行社门市部过多的问题,导游劳动报酬落实的问题,价格管理等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和今年的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规划为龙头,市场为关键,管理为重点,人才为根本。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科学有效的旅游管理体系、协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优质完备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高效快捷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实现我省旅游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度假综合型旅游转变,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并重转变。
具体做法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实现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五大旅游精品区”,尽快建成“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重点打造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三大旅游品牌,大力推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等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加快推出九环线、成乐环线、西环线、三国文化旅游环线四大国际旅游精品线路,突出打造都江堰、邛海等10大度假旅游景区,亚丁、贡嘎山等20个重点旅游景区,成都、乐山等10个重点旅游城市和漳扎、磨西等4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成都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把我省建成亚洲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促进中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经济强国跨越的重要支撑点,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超过14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5%;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亿美元;旅游新增就业30万人,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万人。
2006年,全省旅游发展目标是: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800亿元,增长11%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3.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70亿元以上。旅游新增就业3万人,直接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省政府已于2006年3月28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请审议《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3月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一审,即将进行二审。省政府将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全力支持省人大关于《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为《四川省旅游条例》的早日出台做好工作。
(二)落实“十一五”规划。修订完善全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和《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狠抓工作落实。编制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快旅游航空、道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三)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深度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川西香格里拉、攀西、川南等重点旅游区开发建设。促进川东、川北旅游区综合开发,加快嘉陵江流域和大巴山旅游区的规划建设。整体提升和推动农家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我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突破港澳台、东南亚市场,巩固稳定日韩市场,大力开拓欧美市场。着手设立四川旅游海外办事处。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旅游产品。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办好国际友城合作周、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
(五)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制定《四川省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设计建设指南》等。继续深入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宾馆、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定,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主要客源国设立旅游专题外语网站。
(六)强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紧急救援系统”,加快旅游质监体系建设,实现旅游投诉联动报警,设立旅游价格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绿盾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旅游违法违规行为。以“三优一满意”(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为目标,组织开展诚信经营行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旅游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省委、省人大赋予我们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神圣职责,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虽然发展旅游支柱产业面临困难和压力,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和支持下,牢记使命,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