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四川省2006年财政决算的审查报告

时间:2009-07-02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2007年7月24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傅应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了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6年财政决算的报告》和省审计厅副厅长程智钰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省人民政府报告的2006年全省决算: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7.59亿元,为预算的115.18%,增长26.67%;全省财政支出完成1347.4亿元,为预算的91.44%,增长24.51%。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两税”返还、转移支付、专项拨款及上年结余等,全年总收入为1495.35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按规定应结转下年使用的项目结余后,全省累计实现净结余10.13亿元。
  省人民政府报告的2006年省级决算: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2.84亿元,为预算的113.01%,增长23.17%;省级财政支出完成225.45亿元,为预算的80.26%,增长16.98%。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两税”返还、转移支付、专项拨款、上年结余、市州上解等,全年总收入为1000.17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补助下级及按规定结转下年使用的项目结余后,省级仍有累计赤字0.94亿元。
  2006年,省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决议,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增长质量有所提高,财政支出保障了重点支出需要,财政公共保障职能得到加强,财政预算运行情况较好。同时,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具体,预算约束力不强;财政支出进度不均衡,个别项目完成进度较慢;一些部门对下属单位监管不力,导致违规问题突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分散、部分项目内容交叉、有的专项资金在基层被挪用。
  审计工作报告按照监督法和审计法的要求,重点报告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的意见。建议省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严格责任追究,认真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原因,加强整改,切实纠正屡查屡犯问题,维护审计决定的严肃性,并在2007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财经委员会认为,从总体上看,2006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建议同意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6年财政决算的报告》,批准2006年省级决算(草案)。
  为严格预算管理,做好财政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范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
  改进和完善收入预测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按照国务院规定,将固定结算补助、固定专项补助等上级补助全部编入本级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省对下级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要编制分地区、分项目的详细预算。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建立和完善部门项目库,实行滚动项目预算管理;按要求将符合规定的采购项目全部编入采购预算。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增强预算约束力。逐步公开部门预算。严格执行预算法规定,在人代会前一个月向人大提交预算草案。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解决省级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不均衡问题。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要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科学划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清理、整合、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严格立项审批。增强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公开性、透明度。认真落实省人大决议,扩大专项资金公布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力安排到促进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上。
  (三)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监督管理
  继续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试点工作。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监督管理,认真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问题。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省级各部门要加强自身和所属单位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机关要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大投资项目和“十大惠民行动”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