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四川,以水电资源丰富著称。然而,“丰”的另一面却是令人忧心的“乏”——四川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水缺煤、丰气少油”,而水电资源则“丰余枯缺”, 即丰水期因为电用不完而弃水,枯水期则缺电拉闸。 “十二五”时期, 处于飞速发展的四川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四川GDP要超过3万亿元,全社会用电量最大负荷将超过6000万千瓦,按照目前的相关发展规划,全省电力供应将有1100万—14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这无疑是一道难迈的“坎”。 那么,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今年初,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抒祥等41名省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尽快启动“疆电入川”特高压直流工程,进一步提高四川枯水期电力保障能力。该建议被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11年重点督办代表建议。 破题:“疆电入川”缓解“电荒” 《建议》指出,根据四川电源建设规划,到2015年末,四川发电装机达到90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占比为82.24%。但大部分水电站调节性能较差,枯水期水电最大出力仅为装机容量的40%,2015年全省枯水期装机缺额将达到1400余万千瓦。要满足全省电力供应,需要大量的火电或外购电来补充。 然而,受制于煤源难落实和交通运力等因素,“十二五”即使我省加快火电建设步伐,弥补了装机容量缺额,也将出现电厂建成后无煤可用的局面。因此,继续依靠单一输煤的传统能源输送方式,将难以保障我省枯期电力供应。 而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突破,“十二五”期转变传统能源输送方式,变输煤为输电已日益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在这份《建议》中,王抒祥等代表言之切切: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地之一,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四成以上,开发潜力巨大。建设新疆至我省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送功率1000万千瓦,相当于为我省提供了同等容量的火电装机。“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我省枯水期电力供应不足,减轻交通运输压力,缓解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新疆资源的就地转化,是一项造福川疆人民、实现共赢的重要工程!” 督办:细致深入务求实效 今年3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二次主任会议审议决定,将此建议列入2011年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牵头,省人大财经委督办。郭永祥副主任强调,开展代表建议重点督办工作是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大工作创新,是推进我省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政府依法、民主、科学、高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狠抓落实,高质高效按时完成督办工作。 为确保督办实效,财经委认真研究制定督办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内容和步骤,将督办工作分为“相互沟通、具体督办、工作总结”三个阶段,方案中具体明确了省人大财经委和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的职责分工。省发改委、省能源局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按照督办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开展代表建议督办工作。 今年4月,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向财经委汇报建议办理相关情况后,财经委立即向王抒祥代表反馈,并印送相关资料征求其意见。5月,财经委主任委员陈泓贵组织财经委、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及王抒祥代表的委托人召开工作联席会,共同研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并送相关领导和王抒祥代表征求意见。此后,财经委三次征求王抒祥代表的意见,并将其意见反馈给省发改委。7月8日,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完成了代表建议的办理答复。 在4个多月的督办工作中,财经委多次征求王抒祥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向省发改委、省能源局进行反馈,协调统筹、及时沟通,督促其认真细致研究办理。王抒祥代表表示,对督办工作、相关部门的办理工作非常满意。 成果:“电荒“有望得到缓解 “新疆哈密—四川成都特高压工程已正式纳入国家电网规划!” 日前,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疆电入川”的前期启动,让我们看到了电荒得到根本缓解的远景。据了解,“疆电入川”此前并未纳入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而是“十三五”的内容,四川电网结构性矛盾迫使其提前了,这其中,王抒祥等代表沉甸甸的建议功不可没。 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成效明显——据了解,目前国家能源局明确,将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实施”原则,加快研究“疆电外送”规划,已批准开展疆电送电到河南郑州的前期工作;同意开展四川溪洛渡外送浙江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前期工作; 希望四川省结合溪洛渡电站等水电留存四川电量的研究,统筹考虑“疆电入川”时序和容量。国家电网公司则拟将“疆电入川”列入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规划,因此有了上述场景。 针对以上情况,省发改委、能源局已及时安排四川省电力公司结合我省“十二五”水火电建设规划、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电站,锦屏梯级电站枯水期保障四川用电所需留存四川电量,统筹研究“疆电入川”建设时序和建设方案,进一步研究“疆电入川”技术经济性特别是电价承受能力,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