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基层代表关注“村车”安全:农村客运安全隐患多
时间:2012-03-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北京3月9日讯(全国两会报道组 记者 张进春 代朗刘琳)“夺命校车”去年频现,刺痛了社会神经。部分地区“村车”安全也不容乐观。

  基层人大代表王明容关注“村车”安全问题
 

  “农村对交通车辆需求量大,而运力不足,造成农村客运超载屡屡发生,客运车辆安全隐患严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宜宾珙县王家镇和平村村委会主任王明容对农村客运状况深有体会。本次两会她提出加强农村客运班车扶持和管理的建议。

  王明容代表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村道路设施不断投入,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路,不少农村村民沿公路居住,有的二十、三十户小集居,但是农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靠非法营运的摩托车、燃油三轮车、面的车、运货货车等。通过对宜宾市群众出行问题的调查调研,王明容代表发现农村客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村客运滞后于公路干线客运的现象十分突出,有限供应与多样化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此外,农村客运网络发展不均衡。每个乡镇一般有3到6条主路,每条主路穿越2-3个行政村,大概服务着1500—3000人左右。而现有的客运只能满足于县乡的主干道上,对镇到村或村到村的覆盖率向当低。

  特别是逢场天农民出行需求很难满足。交通需求量大,逢场交通需求量的计算:按每条主路服务总人群2000人的量计算,除去流动人口占20%,除去儿童、老人占35%,2000*0.45=900人,其余时间需求量非常小。有需求的人群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私家小汔车等。

  王明容还发现,非法营运扰乱市场隐患多。私家车,没有运营权,属非客运车辆担当起农村客运的主力。而这些车辆的品种繁杂、运力低,质量、性能和安全技术状况都较差,很难满足农村运输量的发展和行车安全的需求。

  再加上农村对交通车辆的需求量大,需求量还逐渐上升,而运力不足,造成农村客运超载屡屡发生,客运车辆安全隐患严重。

  针对上述情况,王明容代表建议,根据各行政村人口分布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车型,推行延伸经营、区域包干经营、灵活经营、政府补贴经营等多样化模式。

  一是延伸经营。根据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客运线路,延伸符合条件的班线,不再增设客运班车。

  二是区域包干经营。即一个区域或一个乡镇内的整个区域线路,实行由一个运输企业包干经营的营运模式。通过冷线与热线的合理捆绑,有利于形成辐射其四周的客运小网络,加快推进乡镇农村客运网络的完善。这种模式既可解决农民乘车难问题,又可稳定运输企业现有的客运市场。

  三是灵活经营。即对区域内客源极不稳定、无法维持正常班线运营的边远行政村,要放宽政策,允许采取灵活机动的运营方式,可不执行定班、定线、定点的“三定”原则,实行“双日班”、“赶集班”等形式,既可保证农民的出行需求,又可提高车辆实载率。在运输车辆的选择配置上,根据我省偏远山区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以7至12座面包车为主,以“小巴”的形式,设立统一标志,统一服务标准。同时,还可在乡村设置小巴呼叫电话,便于群众坐车时电话联系,运费则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

  四是政府补贴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运企业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经营充分自主,政府一般不予干预。而未开通客运班线的行政村,相对而言,多为位置偏僻、分布散、路状差、客源少,经济效益不明显,运输企业缺乏投入运力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要想推动运输企业积极投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只有对那些经营效益差甚至亏损的路线投放补助基金,进行一定程度地补贴,才能帮助维持运输企业的正常生存。因此,加快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使广大农村农民出行达到“出门即上车,下车就回家”,要推广不仅有效地解决农民群众出门坐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