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人大“新陈代谢”需合理化

时间:2010-08-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大机关干部新陈代谢的速度远比其它单位和部门快,时常出现在换届时“大换血”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人大工作连续性开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锻炼。长期以来,人大机关给外界的印象是安置“退居二线”领导干部的地方,是“闲衙门”,部分人大机关干部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人大少有的年轻干部也容易出现工作态度不积极或思想不稳定。怎样才能改善沉闷不活的局面,让人大充满活力地发挥作用?笔者认为,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人大机关干部的“新陈代谢”。

  合理配备人大干部。党委要按照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配备人大干部,并保证这些人员能够连续干满一届或两届,且两者之间比例适当,避免出现换届时齐换班子、青黄不接的现象,确保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建立合理的进出机制。组织配备年轻干部到人大工作,一般会安排在办公室做日常性工作,缺少独挡一面、承担有挑战性工作的机会,而“一进难出”的用人环境让一些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望而却步。笔者认为,人大常委会在加强向党委政府部门推荐干部的基础上,组织部门也要全面考虑建立人大干部的进出和任用机制。比如,每届选拔一定比例年轻干部到人大办公室或工作委员会任职,届中再补充1-2人充实到人大机关,便于在下次换届时能胜任工作。当前,人大五年一届,按照上述方法,年轻干部最多只需在人大机关锻炼7年左右,这样,不仅形成良好的年龄梯次组合,也让人大干部进出有序。

  双向交流,把人大机关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摇篮。针对当前存在的人大干部交流“一边倒”的局面和“年轻干行政,年老到人大”的习惯做法,必须加强人大干部交流。一部分岗位用来安置退二线领导干部,一部分岗位用来鼓励年轻干部进来干工作,把人大作为培养锻炼干部基地。党委组织部门在研究人事问题时,把优秀年轻干部先放在人大岗位上锻炼,再定期把人大干部交流到一线或推选到行政领导岗位。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在人大干好了也可以提拔,进了人大也可以出去的社会氛围,不要让进了人大的工作人员觉得“前途渺茫,望不到头。”一般情况下,这些干部经过人大的熏陶,他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更强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感受更深刻,对做好行政工作、改善民生、关注民情上会做得更好,特别对克服时下一些领导干部急躁情绪,形象工程等不正常现象有着明显抑制作用,在客观上更有利于人大监督工作的开展。

  加快人大机关合理新陈代谢,提升人大地位。人大机关不仅能造就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干部,为党委、行政部门输送可以亲民、务实、守法的领导干部,也可以为人大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大沉闷的局面。合理的加快人大机关干部的交流和任用,有助于推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而把人大建设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新渠道,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有力地提升了人大的地位。

  凡事有内因和外因双重主导,在建立人大进出和交流合理机制的同时,作为人大机关的年轻干部,不能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和希望,要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自我加压、自动自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要相信,人大工作干得好,一样会得到提拔重用。而作为人大机关的老同志,要充分发挥其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优势,在“站好最后一班岗”中大显身手,同时多为年轻干部创造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表现优秀的干部多向党委推荐。这样,才能良性循环,让人大机关始终充满活力。(西陵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王丹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