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写作,属于新闻写作的一个有机部分。人大新闻要出彩,要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和活动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作品,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观察力,在人大新闻写作中坚持“乐、勤、细、活”四字经,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方能有效提高人大新闻写作的功底和水平。
“乐”在人大新闻事业中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第一战斗力。
投身新闻事业,特别是人大新闻事业中,首要的一个基础就是“乐于”。这对于人大新闻写作的老手或新兵来说,无疑是保持和激发工作热情的最强大动力“源泉”。
只有热心、喜爱,才能专心、专注乃至专业。“乐”在人大新闻事业中,需要人大新闻写作者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断加强学习积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理念上,乐于献身人大新闻事业,刻苦努力、兢兢业业;在工作中,乐于多学习了解人大知识及其常规工作,积极参加人大各种会议和专题活动,与各级人大工作者、人大代表交朋友、广交流,乐于在各种“看似没新意”的会议、监督检查、专题调研中,积极挖掘那些有“鲜活”生命力、极具新闻价值、可读性强的“新闻点”,全方位全景式呈现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认真积极作为的生动镜头。
例如一位省人大代表连续多次在省人大会议上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助推农业大发展、农民多增收”的议案,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笔者在报道此新闻时,还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点,主动到田间地头与代表和群众交流,深入挖掘代表出炉此议案的缘由和过程,后又写出了一篇新闻通讯——《刘代表的乐“农”情怀》,进一步延伸了新闻看点,拉近了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距离,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人大代表的履职状况。
“勤”于新闻现场“第一线”
没有人生来就是专家,只有长期学习积累,勤于笔耕实践,不断攻坚破难,才能在一个专业领域有所高度和深度。这句话,用在人大新闻写作上同样适用。
勤,是一种美德,更是人大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写好、写活人大新闻,需要在“勤”字上做足功夫。
勤于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面前,在一个严肃、专业的工作领域面前,永远都是学无止尽的。在每一次人大新闻写作前,勤于翻阅资料,勤于向专家请教学习,提前熟悉情况,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内容和核心,是写好人大新闻的第一道“门槛”。
勤于观察。时刻记住一个“鲜”字,力求新闻做到“新、鲜”。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既要关注人大工作的全貌,也要善于从某项工作或某个要点等侧面报道,使人大新闻报道有“点、面、线”交织的丰富多彩。
勤于一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现场,不新闻。”无论是人大的固定会议,还是常规监督检查等活动,人大新闻写作者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生动细致解读人大工作“其实离百姓很近”。
勤于笔耕。善思勤写,人大新闻写作者,一旦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就要勤于笔耕,善于修改,从文章的主题、小标题到各个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再到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是否合理,再到语言表达是否严谨生动……长期养成良好地记录习惯和写作兴趣,对写好人大新闻意义非凡。
“细”心之处见真情
发现、分析、判断和提炼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一个人大新闻写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生活中并不缺乏亮点,而是我们缺乏发现亮点的眼光。人大新闻写作,其实也不缺乏亮点和新意。如何发掘好人大新闻富矿,需要“立足人大看人大,跳出人大写人大”的意识,需要善于从细微处,从平常间,寻找有价值的、耐人寻味的亮点的眼光,需要及时把握群众热门话题,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的能力,需要用现场感和普通人看得进、看得懂的方式解读人大工作。
具体操作中,注意提炼主题上要突出对人大制度的宣传,宣传内容上要注意程序与过程兼顾,塑造人物上要注重报道代表履职事迹,报道时间上要注意会议报道与闭会期间的报道并举,把“宣传人大工作、解读法律条文、传递政策声音、反映群众呼声”有效结合起来,走得出去、静得下来、听得进去,既要报道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又要深入一线,倾听群众代表心声,实现“人大声音传下去,群众呼声带上来”的互动局面。
“5.12”特大地震期间,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工作者奋力坚守、拼搏在抗震救灾一线。为生动客观地展现重灾区人大干部奋力工作一线的真实生活,笔者曾多次深入地震灾区第一现场,吃住与人大干部在一起,真切感受一线工作生活的艰难,后以一名地方人大主任的抗灾日记为主线索,从细节处着墨,串联了人大干部抗灾救灾和参与重建的真情实感,撰写了《与人民在一起》、《一名人大主任的抗灾剪影》、《北川,一座浴火重生之城》等新闻通讯,较好地展现了人大及其工作者在灾难面前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
“活”现人大佳作“灵魂”
如果说,细致用心的笔触是人大新闻写作的“核心”,那么,灵动活泼的形式就是人大新闻佳作的“灵魂”。想要写出一篇具有感染力、号召力的佳作,需要这篇文章的中心“灵魂”具有能打动群众、感召群众、宣传群众的内在气魄。
修炼好这个“灵魂”,需要人大新闻写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敏捷的思维,犀利的笔法,严谨的章法,在其人大新闻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人大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还要体现出作者对人大工作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深度。
修炼好这个“灵魂”,还需要人大新闻写作者在新闻内容上抓核心、抓要点、抓亮点,在文章结构上灵动多样,在语句章法中活泼多彩,既有形式上的活泼,又有内容上的丰富,充分利用通讯、特写、侧记和现场新闻等多种报道形式,来增强人大新闻的鲜活性和可读性。
如撰写人大监督工作、代表工作、立法工作等报道时,人大新闻写作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工作汇报”式的模式,难有特别看点。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这种模式的突破,比如在报道省人大监督工作时,按照“中心明确、亮点鲜明、重点突出”的写作要求,广泛查阅资料,大量采访当事人,细致选择新闻素材,循着人大监督足迹,运用数字、对比等变化说话,穿插监督大事记,后撰写了一篇的新闻专题报道《人大:监督再出发》;又比如,在报道绵阳市人大代表建议“阳光化”办理纪实新闻时,笔者通过采访提建议的人大代表、事件涉及的居民群众和相关人大官员,多方了解代表建议从提出到办理的全过程,以及办理后的效果和启示,以轻快的笔法、故事的形式撰写了一篇新闻通讯《“阳光“攻略记》,生动活泼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绵阳市人大工作创新,达到“群众高兴,代表满意和工作提升”的良好格局。
人大新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把握大局,认真总结,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才能为人大新闻事业开创新风尚、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