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全国人大的这一破冰之举,为地方人大常委会运用这一方式开展监督提供了范例。自此,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相继开展了专题询问——“专题询问”正健步“走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在专题询问这一曾经被冷落的人大监督权终于生动、鲜活起来之际,社会各界却在普遍关注一个问题,即“专题询问” 能不能“问”出精彩?
这首先取决于问什么。专题询问这种监督方式,灵活性强,为维护它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应该着眼于“问”大事,“询”大局,“问”民生,“询”热点。这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为我们作出示范。一次是询问“钱袋子”,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加强和改进预决算管理工作、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均衡拨付预算资金、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提出了问题,财政部负责人一一认真作了回答;一次是关注国家的“粮囤子”,就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调控,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土地整治,严格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力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等提出询问,这些都体现了“问”大事,“询”大局的特点。
其次取决于敢不敢问。众所周知,人大履职的基本流程是知情、讨论、表决,而询问权原本是弥补信息不足的重要手段。但在一些地方人大,信息来源却过度依赖于政府报告等书面资料,不会、不愿甚至不敢询问。其实,“专题询问”并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问”。这“问”既不是“寒暄式”,不是“探问式”,也不是“请教式”,更不是“查阅式”的问,这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庄严之问。如某市人大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出以下询问:“如何挖掘医院内在潜力,解决医院出现的看病难、排长队、开大方等问题”?“对没有享受本地卫生经费的外来建设者,市政府是怎么考虑和安排的”?“政府是否清楚新农合报销比例?今后打算建立怎样的报销制度”?“政府下一阶段采取何种措施加快改造基层卫生院”?这一连串询问主题紧扣民生问题,而且颇见咄咄逼人之势。某区人大专题询问指向煤矿乱象:“山上还有一些非煤矿山在乱采乱挖、严重破坏环境,请问区政府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这些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场上响起的发问声都是很有份量的。
再次取决于不止步于“问”。吴邦国委员长提出要“使专题询问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富实效”,也就是说,专题询问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能扎实地推动工作。这就要求专题询问不能止步于“问”,比如,在专题询问不能奏效、或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启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式。概而言之,询问结束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结束,还要跟进后续工作,即要“行”,要将询问、梳理、交办、办理、跟踪、落实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一环紧扣一环,只有这样,“专题询问”才能收到明显的实效。
人大的生命力在于职权的充分发挥。只有充分挖掘人大询问权的价值和活力,“专题询问”才能“问”出权力效应,“问”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