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开门办预算”核心是打破信息垄断

时间:2011-04-18 来源:人民权力报
  

  2010年底,安徽省合肥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尝试“开门办预算”的吃螃蟹者。参与了预算编制专家评审会的合肥市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告诉记者,合肥的特点是“开门办预算”,在单位“要钱”和财政“给钱”过程中加上了监督环节,从而让每一笔财政预算暴露在阳光下。
  就我国现实来说,每年下半年,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预算单位都要为编制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忙得不亦乐乎:一方面是各单位忙着报预算,另一方面是政府财政部门忙着砍预算,而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一切分政府财政“蛋糕”的活动只是申报预算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闭门造车”式的博弈,离他们的生活似乎相当遥远。这被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吕长富称之为“闭环现象”。
  所谓“闭环现象”,简单地说就是闭门搞预算,而安徽合肥邀请人大代表等提前审查预算编制显然是想打破这种不合理现象,其落脚点就在于把“财政蛋糕”切得如何合理、如何精细,更在于让切蛋糕的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
  就笔者的理解,打破“闭环现象”就是一个消除政府部门对预算信息垄断的过程。当前,由于没有有效的权力制约,政府部门基本上垄断了预算信息。在不少地方,详细的预算草案连同级人大也无法获得,自然难以有效约束。
  就目前而言,《预算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会议召开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人大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报送人大审批的主要是预算报告,所附的预算草案只是大类数字。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虽有预算审查委员会审议,常委会每年也安排一次会议审议预算执行情况,但内容很粗,人大根本难以接触细致数字,无法对预算案进行实质性的审查。
  因此,合肥邀请人大代表等提前审查预算编制,“开门办预算”的做法,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是财政预算去秘密化、公开化的结果。
  预算数字体现的政府活动和收支情况,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理应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审议,并听取意见和建议,行使表决权。也就是说,财政预算没有理由成为保密工作,而合肥的做法契合了这一要求。可以这么说,“闭环现象”的背后是预算信息垄断,而破解“闭环现象”要害在财政预算“去秘密化”。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