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起,武汉市将从普通市民中“海选”3名“布衣参事”,担任市政府的“高参”,建言可直通市长。(据4月16日《武汉晚报》) 武汉率先于全国海选“布衣参事”,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对于官民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政府决策中公共利益的表达,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其意义也只能止于此,三名“布衣参事”依旧难以承载起官民沟通渠道的重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语出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的这句话,换成今天为政者的话语,便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少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大会小会经常把这“三问”挂在嘴边,但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屡有发生。 官民沟通渠道的问题,并不是在制度设置上形成障碍,而是制度落实之中官员能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更彻底地说,官民沟通渠道的畅通,并不在海选多少名“布衣参事”,而是公权力要有“布衣本性”。只要公权力能够明白权源于民、行“布衣本性”,能够将之前制度设置中的官民沟通渠道畅通,何须海选“布衣参事”?再说,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上,有多少的专家意见、民众声音,皆汇聚于此,只要政府能够秉持公正、平和以及虚心的态度,多加交流深入调研,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不难知道民间的诉求和公众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