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相生相融生态文明 建政通人和新巴中
时间:2013-12-06 来源:巴中市人大 作者:王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巴中市地处大巴山南麓,拥有天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市情民情,确立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的科学理念,坚持用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来推进巴中发展,以美丽和谐城乡建设为抓手,探索创新巴中发展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实践现代产业功能拓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开放、政治协同、社会和谐“五位一体”的城乡建设体系,是近年以来巴中发展的新模式。  
  构筑山水相生相融的自然生态。巴中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植被保护良好,如何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原则,把山水相生相融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建文明设的根基,统筹规划森林、土地、水源、旅游以及农业产业等资源布局。以建设为主强化生态,建设基调由以产业化、城镇化为主驱动向以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为主驱动转型,实现产业、城乡与生态相融合、相协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强化森林植被“润肺”功能、湿地“强肾”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免疫”功能,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以保护为基础稳固生态,按照“自然山水,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定位,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载体,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加强对原生态山林资源的保护,加大治山、治水、治污力度,着力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彰显“山水最美、生态最优、环境最好”发展态势;以治理为保障维护生态,积极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倡导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着力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小镇、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独具特色的小康庭院。  
  目前,巴中自然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生态绿色经济示范区初具规模,全市共培育19个绿色农产品获国省绿色食品标识认证,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1个和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森林覆盖率达56.25%。二是加强了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节能环保等项目建设,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整顿违规在建或建成项目。市区和所辖县城、重点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得到保护,城市空气质量100%的天数优于Ⅱ级,省控出境断面水质100%达到Ⅱ类,城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打造产城相生相融的经济生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战略,积极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多业联动,推动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建立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形成秦巴山片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提升区域经济吸附力和区域影响力上攻坚突破,加快构建秦巴山片区增长极;在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上攻坚突破,做优发展基础;在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解决发展支撑问题;全力打好以“巴山新居”为突破口的扶贫攻坚战,加快建设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加快发展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打造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和区域布局,稳定和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集聚示范工程,包括绿色食品集聚区、绿色天然气化工生态园区、传统产业化集聚区生态化改造示范、工业污染综合整治,打造巴中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激活旅游元素,整合农业、林业、旅游业等资源,由单一的生产性功能产品向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等多功能产品联动发展转变。  
  倡导新旧相生相融的文化生态。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巴中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精髓,传承、弘扬,吸收、容纳他人先进文化,培育、拓展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发展建设的软实力。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塑造新时代巴中文化。建设社区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与生产力水平、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与伦理规范,倡导文明向上的社区文化。推进企业生态文化、树立企业生态形象。设计企业生态文化标志,积极鼓励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生态文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活动,培育企业生态文化产品,为企业进行生态文化形象设计,在企业建筑体现生态理念,注重节水、节能、环保。倡导“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倡导生态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继承张扬红军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质。  
  强化干群相生相融的政治生态。逗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积极开展转作风、惠民生、促发展活动,鼓励全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及时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增进群众感情,改善干群众关系,重塑干部勤政为民新形象。加强发展软环境建设,注重法制建设,坚持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办事程序,改正衙门习气。着力营造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远谋近施的发展愿景鼓舞人,以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吸纳人,以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人,以协作共事的工作氛围感染人,以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信服人,形成共力共为的政治生态和强大合力。同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贯彻落实村(居)自治制度,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充分运用市场原则和农民自投自建机制,推进巴山新居建设,推进秦巴扶贫的深度发展。   
  营造内外相生相融的社会生态。巴中发展建设模式的一个重要亮点是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立足于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将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现代新巴中。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人民幸福。以生活更加富裕为工作着力点,努力提高群众收入。通过拓展现代产业功能,提升三大产业化水平,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积极探索医疗、养老等补贴及保障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愿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享受更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更福利的公共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