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为灾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0-2020年)》(简称《规划》)发展蓝图中的规划之一。四川地震灾区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下简称“六个地震灾区”)旅游业怎样发展振兴?笔者作了些许思考,以臻读者共同探讨。 四川地震灾区旅游发展情况 “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人数(下简称‘五大指标’)”是全面衡量一个省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尺度,也是考核一个省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2008年“5.12” 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全川人民艰辛奋斗下,不仅两年基本完成三年的灾后重建任务,而且确保了四川经济的稳步增长。去年,六个地震灾区旅游总收入865.58亿元,较2007年增长185.16亿元,占全省的45.89%,较震前2007年下降10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843.76亿元,较2007年增长192.8亿元,占全省的45.31%,较震前2007年下降9.86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次数11241.74万人次,较2007年增加2772.56万人次,占全省的41.41%,较震前2007年下降4.19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32101.01万美元,较2007年下降8241.31万美元,占全省的90.65%。入境游客人数89.15万人次,较2007年下降40.05万人次;占全省的84.96%。上述六个地震灾区旅游的“五大指标”中,“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的总量虽然超过震前2007年水平,但占全省的比重却下降;“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人数”占全省的比重虽略高于震前2007年,但总量却下降较严重。可见,四川六个地震灾区的旅游还未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地震灾区的旅游发展振兴还任重道远。 四川地震灾区旅游发展振兴的思考及建议 四川地震灾区在震前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加上通过三年艰苦卓越的灾后重建,已经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新景区、新景观,并基本具备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接待能力。面对这些新景观、新面貌、新设施,如何加快六个地震灾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振兴,促进灾区的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区人民富民增收,已成为四川旅游人亟待思考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规划》为指导,着力加快四川地震灾区旅游规划建设 一是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0-2020年)》和全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工作现场会精神,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地震灾区文化、民族及自然资源特色,对《四川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振兴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并编制完成《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产业恢复重建规划》,为地震灾区旅游产业发展振兴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是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坚持市场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优化投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充分利用西博会、境外旅游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平台,借助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和在川境外、各省区商会、企业协会,策划、包装、推出、引进一批四川特别是六个地震灾区的重大旅游招商项目,推进地震灾区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三是加快旅游灾后重建。坚持在恢复中提升、在重建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解决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规划选址、用地计划、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四川省旅游发展集团对地震灾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在未来的五年推出一批新建的旅游项目竣工运营,打造全省新的旅游亮点、热点,丰富地震灾区旅游产品内容,促进地震灾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 (二)以《规划》为指导,着力发挥旅游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 一是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0-2020年)》和全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工作现场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用灾后重建的精神统筹地震灾区城乡旅游发展,统筹区域旅游发展,整合旅游产业要素,抓好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旅游更好地为促进地震灾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在促进发展中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各级旅游局在加快旅游业发展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与农业、文化、宗教、建设、交通等部门的密切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升地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地震灾区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变;充分发挥各级省旅游局指导引导、帮助搞好策划规划的职能,调动市州县和旅游企业抓旅游、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动力,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地震灾区旅游产业发展振兴。 (三)以《规划》为指导,着力完善旅游要素保障体系 一是制定健全产业扶持政策。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在于旅游新项目的投入,而制约旅游项目投入的关键在于土地政策。坚持政府主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包括旅游用地在内的《关于促进四川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地震灾区旅游产业恢复发展振兴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和旅游条例等地方法规,支持社会资本利用荒地荒滩、坡薄地、废弃矿山等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为地震灾区旅游产业迅速恢复发展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二是建立灾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省市县政府要建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要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取适当的比例,作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宣传营销、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就业培训等。各级政府要对旅游重大项目在连接道路和水电气、通讯的使用上,要给以配套建设或资金补助。各级政府的旅游发展项目和专项资金,要继续向地震灾区倾斜,促进地震灾区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是重视扶持灾区旅游商品开发。要加强地震灾区旅游商品场所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用政策扶持灾区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鼓励扶持灾区群众就地取材,精心设计加工出具有灾区特色的旅游商品。要奖励在旅游商品的设计、销售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个人或单位,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新开发具有典型特色的旅游商品,鼓励旅游企业投资灾区旅游商品的制造、包装、销售,促进地震灾区旅游市场的繁荣。总之。要加强从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商品的研发提升旅游要素层次,努力把地震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四)以《规划》为指导,着力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一是制定实施旅游地方标准。旅游标准化工作是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要加大旅游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培训、建设、评价力度,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推动机制,坚持以标准化推动规划化,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区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四川旅游发展品质,促进地震灾区旅游产品上档升级。 二是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构建地震灾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广使用旅游信息采集体系,加强旅游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和旅游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旅游管理综合数据库,尽快构建全省旅游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地震灾区旅游产业发展振兴构建旅游信息通道。 三是加快完成《四川省旅游条例》的修订。灾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市场的恢复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保障中尤为重要。要以国家《旅游法》的立法为契机,加快推进《四川省旅游条例》修订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旅进程,实现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地震灾区旅游产业发展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五)以《规划》为指导,着力加强旅游宣传开放合作 一是开展联盟营销。旅游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四川余震时有发生,使得部分省外游客来川旅游仍然信心不足。因此,我们要重新研究四川旅游,特别是地震灾区旅游的旅游形象定位。要学习先进省市的营销经验,加大政府营销力度,建立全方位的营销体系,加强实施省市县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的整体联动、整体品牌、整体形象、整体宣传战略。针对国内强化“四川好玩”的旅游主题宣传,积极培育旅游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境内外的宣传促销,树立“四川依然美丽,四川十分安全”的旅游形象。 二是强化国际营销。依托国家旅游局在世界各地的驻外办事处,突出大熊猫品牌,加大对四川旅游特别是灾后重建的新成果、新风貌的宣传。大力开通国际直飞航线,有效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引入国际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在营销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方面实现突破。 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加强川、渝、甘、陕等省市的合作,实现旅游资源,区域品牌、市场营销、旅游执法、人才培训信息平台一体化,促进四川旅游业特别是地震灾区的旅游发展振兴。 (六)以《规划》为指导,着力推进灾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是涉及“三农”的大政治、大民生、大品牌,是农旅、一三产业结合的最佳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2010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89.60亿元,约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7.2%,为全省5100万农民人均增收了960元,四川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潜力、最具活力、也是最给力的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为此,要切实加大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力度。 一是以政策扶持、促进灾区乡村旅游发展。地震灾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要科学谋划,突出民生这个根本,要把发展地震灾区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化扶持的重要内容,以奖代补,提高地震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按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执行,鼓励利用退耕还林形成的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果等进行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农民利用户前屋后非耕地、规划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促进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机制,以调动地震灾区县乡村、企业和个人发展乡村游的积极性,促进了地震灾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是强化灾区乡村旅游的行业指导。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地震灾区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因此,要加强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业指导,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地震灾区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并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全力推进地震灾区村旅游的发展振兴。 三是加强灾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目前,地震灾区的旅游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才、营销人才等远远不能满足地震灾区旅游发展的需要。然而,灾区乡村旅游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大多数的人员往往要从当的地居民中转入,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因此,要加大地震灾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和经营档次,才能有效地促进地震灾区旅游产业发展振兴、农民群众富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