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站在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上。 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节点。 两年前,当世界用叹息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中国西部大省时,看到的是地动山摇之后废墟上挺立的不屈身影。两年后,当世界再度将目光投向中国西部,更加惊讶这片深沉的土地里蕴藏着怎样的奇迹。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9月,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已开工99.3%、完工85.2%,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已完成7365.9亿元、占85.6%,四川圆满完成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中国奇迹让世界震撼!” “震中”,早已成为汶川新的标志。 这里,已不仅仅是人们记忆里的“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而是一个新生的汶川。依山傍水、黄白相间的安置小区,红灰交映、宽敞厚重的博物馆,清新自然、行云流水般的文化广场,无不透着新意。中秋节来临,人们吃着香甜的月饼,在广场上跳起了欢快的锅庄。 放眼望去,那饱经特大地震和山洪泥石流灾害肆虐的映秀,依然坚韧执著地展现着“温情旅游小镇”的秀丽 ;北川,却已不甘落后地将中国羌城的水墨画卷次第舒展开,让古老的羌文化也焕发了青春 ;还有绵竹,那绿树掩映、水波荡漾的江南小镇风情,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们…… “这里真的是灾区吗?”金秋9月,来到成都出席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往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考察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嘉宾们发出阵阵感叹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能在满目疮痍的地面上建成这样美丽的新家园。中国奇迹让世界震撼!” 但让人们震撼的,却不仅仅是灾后四川的美丽,还有这个新家园的坚固抗震。 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灾后重建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设计,都使用了大量的抗震技术和材料。 在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中,“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12个字理念,“安全”放在首位。 在青川,占地面积270亩的智慧岛教育园区刚刚启用,按8度抗震设防规划设计的建筑让人们更有“安全感”。 地震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都江堰市向峨乡,新建的政务中心不但美观大方,其中采用的建筑隔震、阻尼减震、轻钢墙体等防震减灾技术,也使建筑达到9度抗震设防。 而最让人们关注的新映秀所用的建筑材料是现在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材料,橡胶隔震支座、消能减震阻尼、新型抗震木质材料、轻质隔墙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少量剪力墙结构的建筑随处可见,将映秀镇变成了一座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 这里还是四川灾区,但分明已是创造了惊人奇迹的灾区。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 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9月1日,新北川中学高高地飘扬着五星红旗,激昂的国歌声中,近3000名师生迎来了第一个开学典礼。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中学成为废墟。如今,在按抗震烈度八度设计的新校园里,一颗颗稚嫩的心又开始放飞新的梦想。 和北川中学一样,尽管在地震后,又遭受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全省1200万中小学生却在新学期如期开学。 汶川县水磨镇八一小学本来有650余名学生,地震后,映秀小学的160余名学生也来到了这里。原本,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就可以进入新建小学上课,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被延误。12岁的袁劲说:“我已经去看过,新学校很大很漂亮,我要在那里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映秀小学的校长谭国强说:“地震时,映秀小学始终高高飘扬着我们的国旗。新建的映秀小学也要飘扬着国旗,这面旗帜在我们心中很重。”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最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把安民贯穿始终。灾后重建最需要恢复的是民生。我们坚持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指出。 正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灾区群众搬进了一座座整洁明亮的新楼,灾区的孩子读书有了安全牢固的新校园,群众生病住院有了就近方便的医院卫生院…… 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是绵阳全市灾后重建的276个乡镇卫生院中很普通的一所。如今,医院不仅建筑新了,电子监护仪、200倍的X光机、彩色B超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设备也都装备上了。前来就诊的羌族群众高兴地说:“现在好了,大病小病都可以就近治疗了。” 四川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群众这样说。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3002所学校和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完工,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为了切实解决灾区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三孤”人员、再生育服务等群众的实际困难,全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两年多来,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动荡,社会稳定和谐。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强调。 四川坚持科学重建,统筹考虑,整体谋划。 2008年9月,历经四个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根据全国经济形势变化及灾区恢复重建的实际,中央明确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组织实施恢复重建规划中期评估和项目调整。国务院发布的总体规划,为恢复重建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在配合国家完成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四川完成了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重建规划体系。 四川坚持依法重建,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及时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针对特大地震带来的诸多法律问题,制定一系列涉法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对重建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 国家及时制定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范围覆盖重建的各个方面。省上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等方面形成了支持恢复重建的47条具体支持政策。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 四川坚持遵循规律,把防灾减灾同恢复重建结合起来。 在应对巨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四川更加注重提高防范灾害的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更好地福泽人类。在重建选址时,充分考虑灾害防范,坚持“三个避让”,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最大限度减少次生灾害。 科学重建、依法重建,让四川整个灾后重建凸现前瞻性、安全性、特色性、系统性,强化恢复、提升、优化、完善,突出了风貌塑造、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遵循规律、科学防灾,也让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在今年8月遭受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再大的灾难也阻挡不了 四川发展的步伐 走进都江堰,拾级而上,古木参天,古老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就矗立在眼前。 汶川特大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内多个大殿坍塌,其重建工程被列为国家文物局“灾后重建1号工程”。也许是不忍打扰文物古迹的千年之梦,二王庙古建筑群的全面保护修缮进行得悄无声息,并不像其他的重建项目那样“轰轰烈烈”。 而都江堰的另一边,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的首个铁路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的正式开通却引来超高人气,将地处西部的四川带入了与东部地区同步的高速时代。 灾难考验着四川,却并不能阻挡四川加快发展的步伐。 灾后重建两年来,灾区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高速公路恢复重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通信累计完成恢复重建投资179.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8.4%;灾区国家电网供区的电网全部恢复到震前水平 ;灾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 灾后重建两年,灾区产业优化升级:全省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已达99.2%,灾后重建项目投资完成率达89.27% ;39个重灾县农业(含农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累计完工373个,完成率71.5% ;累计完成投资108.9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82.2%。 曾经因“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著名的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们自己动手盖起了农房后,又开始动脑筋找致富路。村里在广元率先建立第一家村级网站,发展农家观光旅游、茶叶等产业。村民李玉明开的第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收入比往年在外打工翻了几倍”。 而一条条血脉相连的纽带又催生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什邡,北京建立了交通路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体系,为什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绵竹,江苏援建的工业园内已有15家企业入驻,投资额超过20亿元。 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引进企业18家,总投资达31.3亿元。 …… 不仅如此,援建促进合作,合作走向“共赢”,“共赢”再创机遇。 青川县利用浙江对口援建契机,与浙江联手实施“千名干部培训工程”,学习浙江先进工作理念、方法和经验,促进青川产业快速、高效、协调发展,催生农村产业项目300多个。 福建和四川签署经济社会战略合作协议,在巩固援建成果、互利共赢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及人力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和园区、农业、旅游、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科技、环保等方面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地震是一种灾难,但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一种机遇。中国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芝加哥伊利诺斯州圣沙维尔大学教授詹姆斯·海根这样说。 穿越灾难,四川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