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两年多时间,汶川特大地震巨殇及其带来的伤痛,正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持续深入推进而渐行渐远,一阙壮阔豪迈的史诗,在世人眼前展开。 车出成都,走新建成的都汶高速可到达汶川映秀。这里,震后痕迹依然可见,但学校里书声琅琅,新房拔地而起,厂矿里马达轰鸣,清晰地告诉来访者这里的生机与活力。 同样是重灾区,北川新县城已完成整体移交并启动城市运行,年底前将有4万名居民入住 ;青川、绵竹、什邡、安县、理县等受灾地区,从城镇到乡村,从民居到校舍再到工厂,弹指之间,已然大变了模样…… 匆匆两年多时间,“巨变”式跨越发展,无不令人称奇。是什么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的神速?又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走进灾区重建现场,走近受灾群众以及为灾后恢复重建日夜奋战的各路耕耘者,透过他们坚韧的双眸,聆听他们共克时艰、勇往直前的故事,感受他们一心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坚毅信念,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希望就是力量—— 震不垮的精神脊梁 震后的灾区,百废待兴。希望就是力量之源,重建美好新家园,每一份力量都在向灾区聚集。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数最多的特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决策,举全国之力,火速展开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2008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同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全国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恢复重建战役在灾区各地拉开了帷幕。 对口支援方案颁布一个星期之内,来自19个省市的援建大军,领导挂帅,英才汇聚,众多百里挑一、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共同组成的一个空前强大的援建阵容全部到位。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浙江-青川、江苏-绵竹、广东-汶川、辽宁-安县、河南-江油、福建-彭州……过去它们相隔遥远,如今它们密不可分。 “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科学援建、务实援建、和谐援建;注重民生、注重产业、注重长效,各路耕耘者们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以坚实的行动力,以第一速度在灾区谱写着一曲曲精彩壮歌。 从城乡住房建设,到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从公路、桥梁到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耕耘者们不分昼夜,奋力拼搏。“把灾区当故乡,视合作为己任 ;以产业为核心,变输血为造血 ;结对合作,以区市带乡村;嫁接优势基因,创建崭新模式。”在每个重建指挥部中,在每个重建工地上,在每个重建村镇里,你总能听到这样那样全力以赴支援灾区重建的动人事例。 与此同时,重建美好新家园,组织是第一保障力,资金则是第一运转力。国际金融危机,没有阻挡灾后恢复重建的步伐。一方面,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有效引导了各方重建主体互相配合,保证了重建执行力 ;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创新筹资方式,拓展筹资渠道,构建一个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实现财政拨款、社会募集、对口支援、市场运作等多渠道筹资,为完成重建任务提供资金保障。 “一省帮一重灾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坚持集中与民主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这些极具力量的措施决策,不仅在实践中创造着惊人奇迹,而且在众人和专家学者眼里,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举世罕见之举。 “每来一次四川灾区都感慨良多。短短两年多时间,我看到了灾区重建后的新面貌、新气象,四川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高孟潭感慨地说,四川灾后恢复重建能取得如此成效,首先得益于举国集中的强大力量,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个援建省市,人力和资源投入等一声令下及时到位 ;其次,社会组织能力和行动力非常强,地方干部身先士卒、发扬民主,与群众共克时艰、及时沟通,所以整个重建过程显得铿锵有力。 同时,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先进理念,也给高孟潭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看来,四川人不仅体现了自己的重建理念,各个援建省市也将其先进的理念体现出来,尤其是很多沿海发达省份,在对口援建中将各自的建设、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四川本地的重建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重建理念。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实战经验,不得不令人称奇。”高孟潭所赞许的是,灾后恢复重建不只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加注重关注和保障民生味出发点,以更高的标准进行的科学重建,不仅仅局限于生产方式重建,也延伸到生活方式重建。 团结就是力量—— 无与伦比的社会制度 灾后恢复重建,团结就是力量之源,群众满意就是唯一标准。 面对事无巨细的繁杂重建任务,以民生为本,以解决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问题着手,学校、民居、医院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率先拔地而起,成为灾区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在汶川县萝卜寨,这个距离震中仅5公里的村落,灾后恢复重建已全部完成。“黄泥、青石、红门、黄墙”特色鲜明的羌寨有序地罗列开来,令人赏心悦目。进到一户人家,沙发、电视、暖炉一应俱全,75岁的羌族老太太杨巧莲感激地说,“我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多亏了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就是好。”当地村干部在一边也激动地连连说:“确实多亏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社会主义好”,这是灾区群众经常挂在口头的话语,这也是群众真正从国家强大后盾的支撑中获得美好生活的肺腑感慨。 有研究学者指出,这样大规模的灾后恢复重建,得以如此神速的进展,得以如此甚好的群众口碑,第一要义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制度。 “这些成效的取得,没有一声令下举国相助的体制,没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巨大的积累,是不可想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2年多时间的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强大的中央政府有效组织社会援助、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灾后重建的最大优势所在。 的确,短短2年多时间,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那么多无数个奇迹,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足令包括辜胜阻在内的许多人感动。据介绍,从国内外的经验看,灾后重建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如我国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历时6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达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时近10年之久。 令众人感叹的还有很多,包括灾后恢复重建既善于借鉴国外经验,又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无数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经验模式等制胜法宝。 在辜胜阻眼中,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惊人,除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保障外,还与自强自立与外部援助相结合 ;注重建法制化与科学化相结合 ;高度集中与充分授权相结合 ;硬件设施与软件制度相结合等“四大法则”密不可分。 此外,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制胜之宝还包括充分重视发挥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救和他救相结合,创造美好生活等。 活着就是力量—— 坚韧不拔自强奋斗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加上地震的损毁,使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但是,一股坚韧不拔、自强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让活着的人们创造了奇迹。 “活着”就是宝贵的。 “活着就得好好活下去。”这股强烈的重生欲望,始终支撑着灾区人民走向灾后恢复重建的美好新家园。 在北川,一对失去3位亲人的老者,自种蔬菜、上山采药,毅然坚强地重建家园 ;在汶川,一名年轻的姑娘侥幸脱险,从都江堰徒步9小时返回映秀,面对的是父亲遇难、母亲重伤的残酷现实。之后,她和丈夫从头开始,置办齐简单的器具,夫妻俩摆地摊、开理发店、卖小吃……能干的活都干了。就在生活开始慢慢恢复平静的时候,丈夫却在一次车祸中伤了腰,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钱,全花在了住院治疗上。 “为什么不去寻求救助?”有人关切地问。 “政府已经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我们不能完全等着别人伸手拉,我现在还年轻,一切可以从头再来”。这名从灾难中挺起脊梁的姑娘红红的眼圈里隐藏着让人动容的倔强劲…… 新生活在展开,新生命在延续。去年4月份,震后快一年的时候,北川县为20对震后重组的夫妻举行了集体婚礼,以此鼓励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走向新生活,重建家园。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寻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劫后余生的他们更懂得了“生”的美好与“爱”的可贵。 今年元月25日,在地震中失去爱子的都江堰的马军顺利产下一个试管婴儿。当这位35岁的高龄妈妈看到襁褓中的婴儿时,喜极而泣——这个孩子是四川启动“灾后再生育工程”后,都江堰出生的首例试管婴儿。婴儿哇哇的啼哭如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给灾后的人们带来了久违的欢乐,更是人们更好地活着的希望所在。 当我们的脚再次踏上灾区的土地,当我们的眼睛惊奇地打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幕幕壮举,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在优越制度的保障下,全中国人民共同坚强谱写的历史之时,我们已经明白创造奇迹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