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草地上的“裁军”新思维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现场】
  不经意间的一回头,身后一大群洁白的绵羊像潮水一般汹涌而来,牧民俄尔甲骑着一辆鲜红色的摩托车不紧不慢地跟着,像一个统帅着千军万马的将军。6月17日11点,“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刚刚抵达若尔盖县班佑乡班佑村口,就遇到如此壮观的一幕。记者们立即掏出相机,咔嚓声响成一片,现场沸腾了。
  今年49岁的俄尔甲是班佑村村民。今年,他和另外一家人总共养了600只绵羊和200头牦牛,按照20%的出栏率来算,每家人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在当地足以过上滋润的生活了。
  班佑村是若尔盖大草原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全村只有1300人。村子虽小,意义却大。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从松潘毛儿盖出发北上,经过在沼泽和草原中漫长的跋涉后,当月24日,右路军终于见到了沿途第一个有人烟的村落——班佑村。所以,这个村子又被称为“草地第一村”,毛主席就曾在当地牧民家的牛粪房里住了一晚。
  不过,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极度饥饿、疲惫和寒冷,不少战士在抵达班佑后,就永远离开了人世。其中有700名红军战士坐在村寨里的小河边休息,最后没有一个站起来,这就是著名的 “草地700烈士”。
  班佑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渗透着烈士们的鲜血。
  时光流逝,70多年过去了,当年让无数战士们失去生命的大草地,近年来却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碧绿的草原、蔚蓝的天空,还有让人迷恋的民族文化,都吸引着外地游客。
  热闹背后,也有隐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畜牧业迅速发展,包括班佑村在内,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的若尔盖湿地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沙化危机。截至2009年,若尔盖沙化土地面积达7万公顷以上。
  若尔盖境内最有名的景点花湖的水面平均每年萎缩5-10米,水面已萎缩到原来的1/3,原有湖水的一些地方露出了沙地。
  “如果若尔盖沙化得不到有效治理,20年后,若尔盖高原会变成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沙漠。届时,沙尘暴将频频光临成都重庆。”专家们断定。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麓,其中近80%分布在阿坝州,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沼泽湿地,也是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对于班佑村村民来说,沙漠化的危机更是迫在眉睫。草场一旦沙化,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丧失了,而烈士们曾洒满鲜血的土地也将变成一片荒凉。
  为了保护草场,保护这块红色的土地,早在多年前,政府和民间就开始行动起来。2004年,在若尔盖县唐克乡索格苏村,村民自发地强制限牧,开始牛羊“裁军”,由此拉开了“以草定畜,以人定畜”的序幕。
  今天,在班佑村,这个行动又有了“新思维”。为了保护当地生态,当地按照草场面积对全村能够承载的最大牲畜数量进行核定,并最终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最多可养25头牦牛或125只羊。同时,他们还根据“碳汇”的思路,规定每个人饲养牲畜的限额可在本村内交易,自愿放弃牲畜养殖或者减少养殖数量的村民可从多养的牧民家里得到一定的补助。
  这样的例子在村里不少,文中开头的俄尔甲一家,就因为超额,每年要向其他村民支付几千元的补偿,来购买限额。
  正因为这样的努力,几年来,全村的存栏牲畜一直控制在2.5万头内,低于最高限额。正因为如此,村里的32万亩草场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还没有出现严重沙化的迹象,放眼全村,到处是葱茏的红柳和草地。
  16日,我们来到求吉乡。这个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一个重要地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之前靠木头为生的人们只得转变方向。求吉乡目前有400多辆大型卡车,以运输煤炭为业,往返在青海和四川之间,仅此一项就可带动上千人就业,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样,“裁军”与“转业”并举,效果明显。
  【点击历史】
  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从松潘县境内北上,沿腊子塘、分水岭、后河等地进入大草原,并在今天的若尔盖县巴西乡境内召开了著名的 “巴西会议”,此为一过草地。
  1935年9月巴西会议之后,右路军中原属于红四方面军的四军和30军、前敌指挥部、红军大学等部门人员,从现在的若尔盖县求吉乡、巴西乡境内沿大草地南下,此为二过草地。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分左中右三个纵队,一路向东北,经过大草地,并最终集结在川甘边界的求吉、班佑一线,此为三过草地。
  【记者手记】
  路啊路
  “重走长征路”,一路上,所行进的路线完全与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吻合,但是因为一个“重”字,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
  长征的路当然无比艰险,拿小金县达维镇到两河乡为例,距离仅仅为100公里,当年毛泽东和他带领的中央红军却走了整整10天,从松潘毛儿盖到若尔盖班佑村不到150公里路,当年红军走了整整七个昼夜。
  我们的重走呢?两段都花了不到两小时。
  同样的路线,不同的行程,导致这个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道路。
  当年红军行进的线路根本谈不上路,是在荒无人烟、危机四伏的沼泽草地前行。而我们今天,一路上全是崭新的柏油马路,通畅程度让记者大感意外。为了修好这些路,多年来,党和政府先后投入数以千亿的资金,为了修好这条路,几位江西来的援建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正是这一条条四通八达的路,才会有了帐篷新生活,才会有了马背电视,才会有了牧民定居行动的顺利开展,才会有了沿线群众当下幸福的生活。一句话,长征路从无到有,从艰险到通畅的过程,就是沿线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