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努力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关于我省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1-08-11 来源:四川人大网

  省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副主任 彭宗梁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胡总书记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而无数历史经验证明,防范“四个危险”,关键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也是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行动指南。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开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是代表依法履行职务,关注民生,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的重要形式。因此,正确评价我省各级人大开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探索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方法和途径,对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务,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的现实意义
  人大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人民,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使人大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是提高代表履职自觉性的迫切要求。人大代表实行的是兼职制度,代表平时的本职工作和社会活动都比较多,现行法律对人大代表如何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仅作了原则性规定规定,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也缺乏有效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出现个别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不够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不够关注、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够了解、所提的议案、建议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可以从制度层面对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密度与广度、内容与效果等作出相应规定,对于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大代表的民主法治理念和依法履职意识,提高履职的自觉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是畅通民意诉求的有效途径。建立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开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是代表依法履职,关注民生,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重要形式。人大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接触基层,多渠道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不仅使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及时的表达,也为政府的决策和改进工作提供广泛、真实的信息。特别是在政府部门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大代表经常性地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呼声,积极收集群众意见,认真解释政策法规,推进解决实际困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建立长期有效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可以使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规范有序,可以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更信服的方式传递给社会,也可以使党和政府更大程度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从而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全社会人民群众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二、我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在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努力下,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活动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活动效果初步显现。
  (一)注重思想引导,逐步形成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共识。我省新修正的《<代表法>实施办法》对人大代表与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专门条款,各级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代表工作的有关意见和办法,也都提出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要求。各级人大在召开各种会议和进行代表学习培训时,都非常注重强调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近年来,无论是各级常委会领导还是广大的基层人大代表,对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都有了新的认识:代表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履行好代表职务;代表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真实地了解到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
  (二)建立联系制度,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得到了不断的规范。通过多年的实践,我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方面已有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百千万”活动,使全省26万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成为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积极探索实践,丰富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活动形式。我省各级人大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增强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性,丰富了联系活动的形式。如巴中市人大通过开展“三问于民”活动,问出了百姓冷暖,问出了民心民意,问出了压力和责任,进一步增强了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
  (四)加强对代表建议的督办,调动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通过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提交了许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方面的议案和建议。这些议案建议就是人大代表通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后整理形成的。代表们顺应民意,向大会提交了相关内容的议案和建议,并配合人大常委会加大对这些建议的督办力度,对推动政府出台贴近民生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起到了较好作用,调动了广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积极性。
  三、我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省,通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努力,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仍存在着一些影响联系活动质量的因素,与《代表法》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一)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活动开展不经常,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实行的是兼职代表制,代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往往自身事务繁忙,放在法律要求执行的代表职务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与人大代表身份不相符,与人民群众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的人大代表因单位工作忙脱不开身,经常缺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或者代表小组组织的视察、调研及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等活动;有的人大代表因突发原因放弃了计划好的联系活动,使联系活动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了公信力;有的人大代表虽然参加了活动,但没有专心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有的领导干部代表、省直机关代表较少回选举单位参加活动,成了挂名代表、会议代表。我们认为,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开展不经常,内因在于一些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淡薄、履职意识不强,对“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外因在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代表在联系活动方面还没有明确的刚性要求,缺乏具体的、规范化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意见。
  (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范围还不普遍,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我国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的范围仅限于县级以下,其他都是间接选举产生的,是“代表选的代表”,间接选举的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尚没有直接畅通的渠道。从我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情况来看,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没有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开展的联系活动多,辖市、区人大代表没有镇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深入、普遍。由于没有直接的联系渠道,有的上一级人大代表对下一级人大代表要求带到本级人代会上反映的建议,并没有通过深入联系群众的形式,对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往往一转了之;有的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连代表小组活动也很少参加,即使参加,也没有深入调研,没有广泛联系人民群众,不能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普遍要求,也就提不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来。
  (三)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内容设计不周全,活动的效果不尽人意。目前,我省各级人大在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还处于研究摸索之中,对在活动中要了解什么情况,解决什么问题,取得什么效果提前预想得不够。以代表小组活动为例,有的代表小组的活动仅限于座谈考察,以专题调研和集体联系人民群众为内容的活动开展的比较少,且在调研活动的选题上、视察活动的深度上,代表和群众都不是十分满意。此外,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通过联系人民群众后提交的建议也不是很多,活动的效果不够理想。
  (四)代表工作力量配备不足,经费紧张,一定程序上影响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开展。人事代表工作机构是人大常委会为代表工作履职提供服务保障的部门,人事代表工作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基础性都很强,日常工作面广量大。目前,我省、个别市、县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力量配备不强,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经费困难。如在代表培训方面,全国人大办公厅每年对全国人大代表轮训一次,而我省的省人大代表培训本届只培训了两次,参加培训的也只是部分省人大代表,且培训经费迟迟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活动的开展。
  四、保障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之对策
  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崇禧高度重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牢记宗旨、心系百姓,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客观规律,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人大代表能否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系到代表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代表地位的认同。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要为处理好联系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办法,寻求推进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制度化、经常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搞好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提供组织保障。人大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好人大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22号)中,明确要求切实把人大工作摆上党委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把人大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对人大工作的态度,决定着人大工作的力度。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汇报人大工作,特别要在制度创新上取得党委的大力支持。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要牵涉很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的精力,涉及许多部门的工作,也只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才会取得进展,获得实效,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选好人大代表,从源头上保证代表扎根人民群众。人大工作的质量在代表,人大工作的水平在代表,人大工作的潜力在代表,人大工作的活力在代表,我们选出的代表要心中有群众,眼中有问题,嘴上有言发,手下有建议。积极反映民意,积极参与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人大代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才能无愧于“人民代表”这一光荣称号。目前,我省各地正在开展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在推荐代表候选人时,应将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进行通盘考虑,从源头上把握代表素质关。
   (三)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为规范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必须在《代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积极研究探索有效的活动方法,逐步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一方面要抓紧对已有制度进行完善,并建立有利于联系活动开展的机制。如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制度,可通过扩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在省的全国、省、市和县人大代表,每年可集中安排两次联系人民群众活动。联系活动可按每人联系不少于3名确定联系对象,以走访、集体座谈、接受咨询等比较融洽、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并逐步常态化。各代表小组活动,也要安排代表小组成员集体接待选民和人民群众活动,以发挥代表们的群体作用。另一方面要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交有关部门办理。在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的基础上,坚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狠抓落实”原则,把提高问题解决率作为办理工作目标核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重解决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重大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联系活动“一头热”现象。
  (四)加强对代表的培训力度,为提高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各级人大都要把人大代表的学习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带头深入学习《代表法》及相关文件,并带领人大代表在抓好对法律法规等“应知”内容的学习外,还需加强对如何开展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如何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撰写议案、建议等“应会”内容的培训力度。要经常监督检查人大代表的自学和小组学习情况,做好人大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中的传、帮、带工作。
  (五)广泛宣传人大法规,为推进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部门要协同人大常委会共同做好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要宣传《代表法》及关于代表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特别要跟踪报道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情况,深度报道通过联系活动形成的涉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议案、建议,以及得到解决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典型事例。通过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代表依法履职、积极参与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
  (六)配强代表工作力量,为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第一,省、市、县人大人事代表工作机构人手不足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快配备相应的代表工作人员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第二,代表的活动经费和代表工作经费,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随着本地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强逐步提高。这样才能保障代表工作的开展,提高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水平。第三,应进一步明确代表工作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基础性工作,为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服务是人大机关各工作机构的共同职责,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室应协同做好联系活动的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共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出努力。
  以上是对我省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进行的现状分析和些许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人大代表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努力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化、经常化,使人大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接触基层,多渠道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能够得到及时的表达,促进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全省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