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关于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1-08-11 来源:四川人大网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三友集团董事长、总裁 郝士权
   

 

  【内容提要】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深度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四川作为我国人口大省,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均值,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发展好我省养老产业,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选择了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作为调研课题,查阅了大量最新权威资料,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经验,走访抚琴、营门口、东光、双楠等18个社区,电话或现场调研养老院12个,座谈群众200余人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翔实材料。对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够以点及面,对促进我省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深度老龄化社会趋势日益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刻不容缓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1.77亿,占总人口总量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若按此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新世纪初就基本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20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和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的人口步入60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还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中国财政报告2010/2011》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超日本成为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左右,老龄化人口总比重将占三分之一左右,达到4.7亿,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四川作为全国人口大省,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容乐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万人,占全省人口10.95%。预计到2015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575万,占全省总人口近18%。同时,我省存在养老产业发展滞后、个人养老观念落后、扶持政策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多等诸多问题。一方面是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一方面是养老产业发展不足,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全面迎来“421家庭”模式,养老压力陡增,社会养老将渐趋主流
  随着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便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而今,30年时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迈入老年人行列。于是,4个老人1个孩子的家庭压力陡然压在青年身上,着实让很多人备感压力。
  “421家庭”模式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和至少1个孩子的家庭压力。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是印在中国人思想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如今,30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青年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 “养不起父母”的危机。养老及生活压力着实给当代中国青年出了一道难题。此观念正发生着日益改变,在我们随机调查的154人中,有117人,占百分比76%的人表示如果养老机构保健医疗措施配置齐全、服务较好,他们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院。
  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人口外地就业、谋生频繁,“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因“空巢”现象带来的老年痴呆症、孤独症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目前我省国办社会福利机构、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总床位数仅29.1万张,老龄人口与养老机构床位比为48:1。
  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作为可以解决“老无所养、老无所终”的问题,使老人回归社会,增强社会认同感应发展的有效手段,必将逐渐发展成为养老的主流。
  三、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均值,且正加速发展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全市常住人口约为140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36.4万人,占9.71%。另据成都市老龄委提供的一组数据预测,到2015年,成都老年人口将达到256.8万,占成都户籍总人口近20%。这些数据中还没有包括外地来蓉的老人。
  (二)养老产业初具规模,但与巨大市场需求不成正比,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
  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状况应该说初具规模,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明显不成正比。据成都市民政局发布的消息,2009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06所,床位数31917张。其中,公立养老服务机构7所,床位数2252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3所,床位数7605张;农村敬老院166所,床位数22060张。公立养老机构较之于民营养老机构有着收费低、设施齐全、服务好等优点,但成都市级的公立养老福利机构仅7所,床位2252张,可以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养老的需求。为此,成都老人们基本上都采取了提前一两年预定的方式避免无处养老的困境。成都华西都市报2010年10月17日以《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三万张床怎容196万老人》为标题报道了成都市养老院的情况,在文章中记者提到的“江婆婆住医院也不愿退掉养老院的房子的原因就是担心病好后养老院没床位让她回去住;67岁的杨友明婆婆一年多来每天都到福利院一游只是为了等个床位好入院”的两个例子就是成都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现状的一个缩影。
  (三)民营养老院发展举步维艰,勉强支撑,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满足老人养老需求
  民营养老机构由于基本是自筹自办,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巨大的投资压力、高风险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失等,让市场前景看似广阔的社会养老产业,实践起来却举步维艰。
  1、土地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土地的迅速升值。城区土地,动辄上千万一亩。使得养老院只能租用土地或者向郊区房展。成都三圣乡的荷塘老年公寓,共有1000多平方米,30多张床。该院老板李成梁说,租的房子结构不好改,无法扩大规模,如果自己购买土地,要上千万一亩,想都不敢想,想多租一点,也租不到,由于是租用的土地,也不能申请向银行贷款,根本无从谈发展,只能这样将就着。
  同时,我们也调研了省内一些较具实力的企业家,不少企业家均清楚的看到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夕阳产业”将逐渐发展为“朝阳产业”。但均出于前期尤其是土地资金投入较大,养老产业又是微利行业,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不如转投其他行业。
  2、地处偏僻,医疗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入院老人医疗救护和日常看病检查的需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成都市范围内的大部分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基本上都设在较偏僻的城郊或山区,院内按规定配备的医务室缺乏基本的医疗检查、医疗救治设备、专业医护人员,很多养老服务机构竟连检测血糖、血压的设备也不具备,入院老人们平日购买生活用品、身体检查很不方便,必须走很远才能找到商店和医院,对于行动不方便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们来说只能依靠家人帮助才能完成。大部份入院老人只能长期以减少购买生活用品和减少所必需的定期检查和治疗来适应环境。
  3、养老机构资金有限,娱乐活动太少,心理关爱匮乏,入院老人普遍感到“孤独”。
  低投入所带来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低下还表现在养老服务机构在为老人们开展的集体活动减少或取消,老人活动的体育娱乐设施设备缺失,老人平日的活动主要以自由外出散步、自主打麻将为主,在社区常见的早晚集体跳舞、唱歌、打拳、乐队等活动在养老院内基本无法看到,大多数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只能面对天空发呆。华西都市报的记者于2009年12 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调查发现成都养老院内66.67%老人感觉“孤独”,老人选机构养老的不足0.5% 养老院群居也寂寞》的文章,记者对成都10家养老机构展开调查,随机访问了9家民办养老机构中的54名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不少老人称,他们感觉养老院只是管吃管住管洗衣服,机构及服务人员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还不够。
  4、各种优惠政策落实困难,社会力量投资养老的积极性受挫
  2009年12月,成都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老龄服务产生的水、电、气、有线电视、电话通信等费用,有关单位应按照规定给予优惠或者提出支持发展的意见,无优惠规定的在营业初期也应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据我们调查,虽然各养老机构在民政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非营利机构,但只有极少数民办养老机构在水、电、气费、电视费、电话费等方面享受到了优惠,大部份民办养老机构却被冠以“赢利”的名义按“商业企业”对待。本来就微利的养老产业,在被按商业经营企业征收相关税费后的运营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经营者只能以降低服务标准、减少服务内容、避免增加投入等方式来控制企业成本了,对社会资本失去了吸引力。
  5、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服务质量低下,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是一个微利行业,为了节约成本支出,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采用了低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相关服务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偏低,只有极少数人员受过简单的培训,服务人员大多都是从周边临时招聘来的无法外出打工的村嫂。对于老年人较多较专业的护理需求远远不能满足,这也是相当大一部分子女不愿意将老人送来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四、对促进我省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些意见
  (一)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养老机构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时,大力发展民营养老产业是我省切实解决养老难题的有效措施。对此,建议省人大针对我省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启动相关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关于加快我省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办法,从法律上对民营养老产业发展予以根本上的保障。
  (二)切实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土地问题、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一是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专门养老区域,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场所。 二是对养老机构土地需求采取低价转让或者低价长期出租方式解决。三是将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加强规划、土地、税收、融资政策和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四是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养老机构税收减免等方面政策。五是对养老机构用水、用电、光纤、宽带等费用按民用计算。
  (三)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补贴制度。
  北京、上海等市都对民营养老机构有着比较到位的补贴措施。如上海市早在在2006年10月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增公益性养老床位,市财政对每张床位补贴5000元的基础上,各区县财政一般再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补贴,除此之外,还有病房租金补贴等优惠措施。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也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其中要求,每建一张社会办公益性养老床位,政府会补助8000—16000元,每张床位每月的补助200—300元。最近,北京市又首先针对贫困家庭的失能老人制定并出台了养老补助政策——从今年7月1日起,低保家庭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60岁以上老人,入住本人户口所在地区县民政局选定的社会福利机构,每人每月补贴1100元。
  而在财政补贴方面,我省目前相关政策还较缺失,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建议在此方面可以考虑予以补贴。
  (四)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展养老事业。
  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的高危人群,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需要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卫生资源的消耗将会更大,并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否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决定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大部分养老机构是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因此,应积极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到我省养老事业发展中来,除按民营养老院相关政策同等对待外,还可以考虑将非生病期的护理、床位等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
  (五)大力培育养老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养老机构最缺乏的就是专业的护理人才,同时因养老工作涉及到老年生理学、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且报酬较低。导致愿意从事该行业人员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在此情况下,一是要鼓励相关学校积极培育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二是积极落实国家对技工学校学生助学金、生活补助等相关政策,并将养老护理等专业学生纳入此范围内;三是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者参与养老队伍当中,通过免费岗前培训,达到工作规范要求,并作为再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