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一些城市同时上调ATM跨行取款手续费,由每笔2元提高至4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8月3日,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立即开展服务项目的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行为。银行跨行取款服务涨价合理不合理?银行服务价格由谁来定,又该怎样监管?记者就此采访了银行卡客户、有关部门和专家。
联手涨价百姓疑问多
“几家大银行不约而同提高跨行取款手续费,而且一涨就是1倍,这确实让消费者难以认同。”在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一家银行的ATM机前取款的张先生表示,跨行取款对消费者来说既方便又省事,银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也是合理的。然而,银行的服务没有增加,服务价格却说涨就涨,对消费者来说显然不公平,也不合理。
在一家商贸公司工作的王女士认为,银行涨价前应该把涨价理由向社会公布,比如这项服务的业务量有多大,服务成本是多少,涨价幅度是怎样测算出来的等等,让百姓把该掏的钱掏在明处。如果大银行利用市场的垄断优势联手涨价,百姓只能被动接受,那么这“被涨价”的滋味比多掏的那些钱更让人难以接受。
银行为什么上调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每笔从2元涨到4元的依据是什么?记者就此事联系相关银行采访也被婉拒。
跨行取款成本有多高
根据2004年施行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法》,持卡人在ATM机上跨行取款时,无论同城或异地,发卡行均按每笔3元的标准向代理行支付代理手续费,同时按每笔0.6元的标准向银联支付网络服务费。
据业内人士透露,按照这个标准来算,如果跨行取款手续费是每笔2元,意味着每发生一笔跨行取款业务,发卡行就要倒贴1.6元。这次跨行取款手续费上调,主要原因是银行以前的收费价格过低,而且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亏损额大大增加,银行难以为继,所以才涨价。
一笔跨行取款业务要亏损1.6元,乍看这一算法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分析却有不少“破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每笔业务收取3.6元的手续费,这个标准是2004年银联与银行协商制定的。近年来银行卡发卡量迅速增加,跨行取款的业务量也会大幅增加,对银行来说应该是薄利多销,单笔业务的成本应该是下降的,现在的成本不应该高于3.6元。因而“发卡量大了以后,成本上去了”的说法令人质疑,也不符合市场规律。此外,发卡行本身也是代理行,它在向其他代理银行支付每笔3元手续费的同时,也在向别的发卡银行收取每笔3元的代理手续费。就算3元的代理费没有利润只够成本,收支相抵后一笔业务也亏损不了1.6元。
“特别是银联每笔取0.6元,收得太高了!银联目前只提供数据交换服务,而他们的原始投入早就逐渐摊薄。这笔手续费今后有没有必要再收,值得认真讨论。”郭田勇认为。
监管存在真空和漏洞
根据现行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ATM跨行取款手续费属于市场调节价,商业银行自主调整收费标准,是合法合规的。一些商业银行也表示,银行服务定价是市场化行为,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和自身经营情况来决定涨价。消费者嫌贵可以到别的银行办业务。然而,银行服务定价是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也有不少消费者和专家表示质疑。
郭田勇认为,银行收费、服务涨价之所以屡遭诟病,关键在于银行收费信息披露不充分,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定价机制长期缺失,以及银行服务价格监管存在真空地带。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具有先天的涨价冲动,银行服务收费项目、收费价格是否合理,不能完全以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单方面列出的成本为依据。无论2元还是4元,必须经过央行、银监会等部门或由第三方机构对收费的适当性进行调研、评估和论证。
让涨价更加规范透明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服务项目已由2003年的300多种发展到了现在的3000多种,几年间扩大了10倍。这些服务项目哪些该收费、哪些不该收费,收费怎么收、收多少,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监管部门应该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记者从银监会获悉,银监会和发改委正在抓紧制订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有关服务收费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范,争取尽快出台。新《办法》将重点明确对商业银行在公平竞争、信息透明、消费者权益保护、公众监督、协会自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于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服务收费价格,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