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专业画院:而立之年几多愁
时间:2011-11-01 来源:四川日报

  10月30日,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画院学术年会在成都闭幕。此次派出代表参会的杭州画院、石家庄画院等,大多成立于1980年前后,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由政府组建的从事书画创作、美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艺术机构。走过30年历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与会者纷纷感叹:画院30而立烦恼多。
  □本报记者 吴璟
  【烦恼一】人才断层、社会影响力降低
  老画家逐渐退休离岗,青年艺术人才引进不足……人才断层,是年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
  成立于1980年的济南画院曾经红极一时,画家最多时达到28人。如今,画院实际工作人员已缩减到16人,专业创作人员仅6个。济南画院副院长徐琳深有感触:“受编制制约,想要外聘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画家很困难。”
  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坦言,成都画院共有专业画家15位,而即将退休的人数比例接近一半,“如何及时稳妥地补充年轻艺术人才,保证画院艺术事业后继有人,一直是道难题。”
  专业画院为何出现招人难的局面?“作为专业的艺术机构,画院当然要设定准入门槛,但更多的原因则是我们专业画院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降低。”在西宁画院院长田昕看来,专业画院应该是一个地区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但近年来,画院的文艺批评却在集体“失声”,降低了其学术引领作用,社会影响力也大打折扣。
  【烦恼二】尴尬的此消彼长
  除了自身原因,专业画院还面临外界的压力。近年来,全国各地民营画院纷纷兴起,成了业界不可忽视的群体。
  以四川为例,记者从省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到,仅在该局注册的民营书画院就有16家。而在各市州、县级民政机构注册的民营书画院,更达到数百家之多。
  民营画院增多,并显示出与专业画院“抗衡”的态势。同时,画廊行业的发展也异常迅猛,不仅画廊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专业画廊已经开始赢利。另外,还有大量的外资画廊涌入,形成国际性的、以画廊为主的艺术区和画廊区。以画廊为据点,书画市场开始被“占领”。
  “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民营画院、画廊有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推广包装措施,如果专业画院就是自己画画、自己卖画,怎能让人信服?怎能得到社会承认?”王民平看来,在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专业画院向何处去成了必须思考的问题。
  【声音】向改革要出路
  沈阳书画院:打破“包养制”实行“签约制”
  成立于1956年的沈阳书画院全面推行“签约书画家制”,面向社会公开聘用了38位中青年书画家。实行“签约制”后,书画院不再对书画家有包养义务,主要负责无偿为书画家提供采风写生、对外交流,组织参加书画展赛和创作活动,以及对外宣传推介等服务。同时,对书画家实行“成果考核制”和“激励奖惩制”,根据德能才绩的全面考核决定续签或淘汰,并根据创作成果给予奖励。
  石家庄画院:用美术馆兴院,做大公益性美术事业
  石家庄画院和石家庄美术馆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新落成的石家庄美术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全年向市民开放。在石家庄美术馆的10几个专业美术展览大厅内,画院精心组织策划的展览、讲座受到市民的欢迎,极大提升了画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