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决赛上,来自四川的27岁自由舞者杨畅凭借作品《两人一伞》击败众多国外现代舞精英,一举夺得大赛编舞组唯一的金奖。创作“有想法的舞蹈”的理念,让这位年轻舞者迅速在国际舞坛崭露头角。 改行 古典舞者转攻现代舞 杨畅学习现代舞其实是半路出家。12岁时,他在家乡古蔺进入业余舞蹈培训班。初中考入四川省艺术学校主攻古典舞。16岁时顺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中国古典舞专业。 考入大学之后的杨畅,从大二开始每天在腿上绑着沙袋练弹跳,为能够做出更多凌空动作打基础。一年后,他成了全班弹跳最出色的学生。也正是这股狠劲儿,让他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现代舞团。此时,他也才算正式与现代舞结缘。 频频在国内外演出的经历,让杨畅发现,国内现代舞的水平距离国际一流还有不小距离。要跳地道的现代舞,首先要有想法,才能创作出能为自己服务的肢体语汇。于是2010年,杨畅毅然辞去工作,前往韩国国立艺术大学编导系攻读硕士学位,直到今年3月毕业后才回到四川。 参赛 从雨伞中寻找灵感 2013年初,“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正式启动。这个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国内唯一非院校类国际舞蹈比赛,已在世界舞蹈界小有名气。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杨畅决定报名参赛。 此次比赛初赛采用寄送作品光盘给大赛组委会的方式,来自10个国家的选手寄送了70多件作品参加编舞组比赛,最终包括杨畅在内的27人进入半决赛。为了确保进入决赛,杨畅决定用自己半年前在韩国留学时编好的一支舞蹈参加半决赛,再重新为决赛创作一个作品。 此时的杨畅,已经习惯从生活中获取编舞的灵感。有一天下雨,他在街上看见一个行人拿着一把雨伞“啪”地打开,顿时觉得可以借雨伞做点文章。“比如雨伞如果反过来放在地上的话,打上灯光就特别像一朵莲花,两个人从旁边滑动过去,就像莲花旁边的浮萍飘过一样,这个画面是很美的”。如果把雨伞举着呢?杨畅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两名舞者在伞下穿梭的情形,雨伞就像一棵大树为下面的人提供庇护……他的脑海中回响起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几个片段,音乐强大的冲击力跟雨伞一下打开时的感觉特别吻合——一支充满意境的双人舞《两人一伞》在杨畅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他很快从四川音乐学院舞蹈专业请来一名大二学生和自己排练这支舞蹈,然后踏上了大赛征程。 夺金 有想法的舞蹈征服评委 杨畅和舞伴到了北京才发现,同台竞技的对手不乏毕业于波士顿音乐学院、汉堡国家歌剧院等顶级院校的高手。幸好半决赛杨畅有备而来,他的《或许你也……?》顺利闯关,次日便接到进入决赛的通知。 决赛中,由于杨畅和搭档排练只有短短几个月,默契不足。再加上决赛时的巨大压力,有些动作的细节处理就出现了失误。虽然总体表现还算流畅,杨畅料定这些失误不可能逃过专家的法眼。哪知道,这些都是杨畅对自己过于挑剔所致,因为,在杨畅和搭档走下舞台时,韩国、捷克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对手们纷纷向他道贺成功,夸奖这个作品“编得太好了!”果不其然,在第二天的颁奖仪式上,颁奖嘉宾最后一个念出他的名字。颁奖典礼一结束,北京舞蹈学院就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去学校任教,不过,他最终选择了回到母校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