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出古画用纸的纤维,可以确定古画内部受损程度;检测到青铜器上的有害锈,能选用最恰当的除锈方式;分析出石刻上附着物的成分,就能找出去除的办法……7月26日,记者走进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好像来到一座用现代仪器武装的“文物医院”。这里的工作人员借助高光谱仪、扫描电镜等“慧眼”,对文物“诊断”和“治疗”。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韦荃说,随着高新仪器的引入,该院于近期陆续对馆藏文物进行修复。同时,也为各市州修复文物。 书画修复 先测PH值 一进入书画修复室,只见偌大的书案上,放着一张长1米多的清代《牧牛图》。因刚修复完毕,旧黄的古画看上去略略有些湿润。“最开始才不是这样。”文物修复人员杜少飞笑着说,两个月前刚看到这幅画时,画面上有很多白色霉斑、虫蛀的洞眼,很多地方破碎。 到底《牧牛图》“病”得有多重?杜少飞先是用PH值仪检测纸张的酸碱度,“如果酸度高,对纸张的伤害就大,容易出现变脆的情况。”《牧牛图》的PH值检测为5.8,属于酸性比较严重。“这需要脱酸。”杜少飞说,他配制了专用的脱酸溶液,将画浸泡在溶液中。隔10多分钟,又去检测一次,然后换水重新浸泡。一直到检测出的PH值为7.3,才算脱酸成功。“从画的表面看不出什么变化的。” 接下来,《牧牛图》被送去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纤维。通过显微镜,一些微小的虫眼被放大,能看到里面的纤维已经断裂呈孔状。“这就该修补虫眼了,需要找到相同的纸。”从库房里,杜少飞找到了上世纪50年代留下来的槠皮纸,与《牧牛图》的纸张一样,且因年代久远其内部纤维与之最接近。“200多个虫眼,补了一星期才补好。” 然后是去除霉斑。过去除霉斑,文物修复人员要用棉签蘸上酒精,一点点擦拭画面上的霉斑,不仅费时,并且酒精容易对书画造成损坏。现在,却是将《牧牛图》放入密封的设备里灭菌,环氧乙烷以气态形式喷射到画上,霉斑很快就脱落了。 最后是对《牧牛图》进行全色,这就需要进行色彩检测,分析色彩的成分,才好选用类似的颜料。《牧牛图》是一张水墨画,杜少飞从上面取了一点墨迹送到实验室,检测出是清代松烟墨。这种墨在清代使用很普遍,但现代却不好找。幸好,库房里还有一块代代相传的老墨,完成了全色这个步骤。 从事书画修复8年的杜少飞告诉记者,过去修复书画只能靠经验判断用什么纸、用什么颜料,却很难解决纸张变脆、成为粉尘的问题。随着新仪器的使用,修复前能对书画“病症”有很清楚的了解。像脱酸后的书画,尽管断裂的纤维不能重新连接起来,但能避免其纤维连续断裂,最后变成粉尘。 目前,已完成130多张书画修复,最大的长6米多,小的圆形团扇直径只有20厘米。 青铜器除锈 借鉴补牙法 吴俊杰坐在修复桌前,正在专心修补着一件陶釜。学习文物修复时间不长的他,前不久刚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彩绘陶器文物修复培训班,又拜了我省修复老专家杨晓邬为师。 陶釜体积不大,直径大约20多厘米,却破烂得很厉害,有几十块碎片。在修复之前,陶釜碎片已经经过了接触角测量仪的检验,确定其内部因为风化造成了结构脆弱,出现酥粉。表面残留着过去修复时使用的胶液,已经变黑变脆,使陶片容易折断。 吴俊杰使用环氧树脂将这些碎片一块块仔细地拼接起来,缺失的地方还要根据陶釜的形状,用石膏修补好。 66岁的杨晓邬坐在一旁指导。对于修复前先使用仪器进行检测的方法,他赞不绝口。“过去,我们修复文物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将文物修好,却不知道造成文物损坏的原因是什么。”他说,现在不一样,经过仪器检测之后,能获得更多保留在文物身上的古代信息,以及科学的数据。“修复起来心里有底,还能同时对文物采取一些保护手段。” 杨晓邬告诉记者,修复陶器前使用接触角测量仪,只需要检测陶片,就能测量出该件器物的透水性。这意味着,能确定在潮湿的环境中,陶器内部被风化的程度。由此,修复时可以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法。 擅长修复青铜器的杨晓邬最高兴的是,对青铜器进行检测后,修复时更能“对症下药”。比如,用X荧光能谱仪可以检测青铜器上颜色的成分,从而判断青铜器的氧化程度和氧化物所含物质。“像检测出蓝色,是硫酸铜多。”青铜器上的锈蚀,也能用仪器检测是否属于有害锈。如果是有害锈,要先剔除再进行保护。而在过去,青铜器上的锈蚀一律直接用铸焊剂焊接,这是一种用盐酸和锌调和的物质,本身对青铜器就有损害。现在则借鉴牙科医生补牙的经验,用超声波、手术刀剔除。 杨晓邬说,四川博物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没有开展文物修复,文物放在库房,有些陶器已出现病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如今有几百件陶器、瓷器开始启动修复,预计3年能完成。 有了参考依据,修复更加标准化 平时只能放在干燥器中的高光谱仪,能检测到350纳米-1000纳米的光谱成像。对光谱信息分析,便能寻找出相同的颜料。比如,如果把每种颜料通过高光谱仪检测后,通过分析软件建立起各自的标准库,那么在书画修复中,检测的书画颜料与标准库可进行对照,然后确定使用哪种品牌的哪种颜料。“有了参考依据,修复就更加标准化。”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宇说。 通过扫描电镜,则能看到文物放大的黑白图像,它的放大倍数为10-100万倍。主机上还装有元素分析装置,能对微观区域元素进行分析。记者在电脑上看到,颜料颗粒放大后,看着像盛开的花朵;陶器的层状却很疏松,看起来像交错的树枝;明清时代的纸张纤维糟朽,好像层状玻璃,上面还有被撕咬的破洞;现代纸张的纤维却很光滑,犹如一根根柔软的枝条……“金属和石刻扫描出的图像有点相像。”文物修复人员杨娟说。 杨娟告诉记者,检测样品只需要芝麻粒大小就能检测出效果。前不久她对石刻上的一团黑色物质进行扫描,发现原来表面是胶,下面是颜料颗粒。确定物质性质后,文物修复人员很快就将其清洗干净。 韦荃介绍,为提高四川省文物保护修复能力,去年国家文物局确定了“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一年的建设,6月底已全面完成,配置了大量高新仪器,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文物修复人员。 “这是一个开放式平台,资源与所有文博单位共享。”韦荃说,根据我省及西南地区馆藏文物的病害特征和保存现状,主要以纸质类文物、金属类文物、陶瓷类文物、砖石类文物、饱水漆木器文物、壁画彩绘保护、馆藏文物保护环境作为重点。